每逢一年一度的冬至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在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上一碗暖洋洋的饺子汤,身上的寒意顿时消失地无影无踪。并且冬至吃饺子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整个冬天都不会冻耳朵,这个风俗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流传下来了一千多年了。但是你知道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寓意吗?

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1)

说起这个来历我们首先要铭记一个人,他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用“伟大”两个字来描述一个人自然这个人的功绩和贡献就非同一般了。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名机,字仲景,因在长沙做过官,也被人称为张长沙,南阳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刻苦钻研,矢志不移,写出了震古烁今、名垂青史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直至今日对我国中医临床的应用还有着非凡的意义,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我们到每个城市的中医院,里面都会悬挂着张仲景的各种言论和著作。正是由于这个突出贡献,张仲景被人们尊称为“医圣”。

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2)

张仲景出生的年代正是处于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朝廷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权,每一次中央政府的更替都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在民间,老百姓的也过着饥寒交迫、衣不遮体的贫贱生活。除此之外,还要遭受着病魔无情的袭击和摧残,据史书记载,在东汉桓帝年间,有大疫三次,灵帝年间,有大疫五次,汉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更是流行。每次疫情过后,在各地的村庄和道路都是尸骨累累、十室九空的局面。张仲景的家里也未能幸免于难,本来他有一个大家族,人口在二百多人,但是几次疫情过后,家里的人丁减少了三分之二。年少的张仲景亲眼目睹了这些人间惨剧,内心十分悲愤,痛恨无情病魔的同时心里也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战胜它,救广大老百姓于水深火热当中。

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3)

他遍游各地,用心查访,亲自实践,苦心钻研,历经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完成了这部有着光辉影响的医学书籍---《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除了是一位医术高明、博学多才的医者外,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仁厚爱人的朝廷官员。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的时候路经南阳白河,这时正逢冬季,他看到家乡许多人衣不遮体在寒风瑟瑟中冻得发抖,尤其是裸露在外面的耳朵更是首先遭殃,都冻烂了。回到家中的张仲景久久不能忘却那一幕,这些人的悲惨境况一直缠绕在自己的心头,搅动着自己那颗为民的心灵。经过潜心研究,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徒弟们在南阳东关的一个棚子里支了一口大锅,并且广泛的告诉无家可归的乞讨者,要为所有到场的人舍药治病。张仲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在用准备好的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然后下锅继续煮,用原汤把包好馅料的这个像耳朵的东西直至煮熟。他让徒弟们给每人盛一碗汤,两个“耳朵”。人们发现喝完汤后,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伤的耳朵迅速痊愈,没有冻伤过的人再也没有人的耳朵深受其害了。因为张仲景用的药就是治疗和防止耳朵冻伤的,又加上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他就称其为“娇耳”。因为有其特别的功效,“娇耳”面世不久就广泛的流传了开来。这天正好是农历冬至的节气。

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4)

后来张仲景去世的那天也恰好是冬至,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就都在冬至这天吃“娇耳”,也有一层防止自己耳朵被冻烂的寓意了。后来随着世事的演变,“娇耳”就慢慢变成我们今天的日常的美食“饺子”了。

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冬至吃饺子是传统风俗)(5)

张仲景作为有着深刻为民情怀的医学家,他的光辉业绩将会始终留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供后世敬仰,名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