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每到冬季,合肥公交集团保修公司第二保修厂机电组大班长刘忠果几乎就得24小时“待命”:低温经常导致车辆抛锚,必须及时排除故障才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即使是在雨雪天气,刘忠果也经常要钻到车底进行抢修。如今,面对新能源公交车的全面普及,他更是潜心钻研,带领同事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公交修理人风雨中的坚守(寒夜里的守护者)(1)

刘忠果在检修车辆。

车辆“生病” 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饭

2006 年,从合肥公交技校毕业的刘忠果被分配到第二保修厂,专攻底盘维修。

“说实话,我们干维修的最怕冬季低温天气,现在都是新能源公交车,一旦气路管道被冻住,车辆就要抛锚。”刘忠果说,在月初的那场寒潮中,仅他所在的机电组平均每天就能收到100多台(次)维修、抢修指令。

除了是维修员,刘忠果和同事们还得充当“引车员”的角色。在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厂后,全面检查车辆性能,第二天凌晨3、4 点再提前将车辆启动预热。“B3 路是我们这里营运结束最迟的线路,每天夜里11 点从公交二公司发车,抵达郎溪路枢纽站再返回,至少也得12 点半。”刘忠果说,维修人员在完成所有检查程序之后,通常已是第二天凌晨2 点左右,如果遇到车辆的“疑难杂症”,几乎需要熬过一个通宵。

第二保修厂位于蜀山片区,厂内有超过800 台公交车,而机电组每个班只有8 个人,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非常大,“遇到大雪、降温之类的极端天气,车辆容易出问题,基本上一两个星期都没办法回家。”

钻进车底 雪地里雪水夹杂汗水

对于刘忠果来说,夏季高温天气时维修车辆无非就是出出汗,而到了冬季,尤其是雨雪天气,出外勤维修车辆可以说是不小的考验。

“现在的新能源车辆底盘低,大概离路面二、三十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市民乘车带来方便,却给我们的抢修造成了一些影响。”刘忠果说,碰上半路抛锚、必须抢修的车辆,维修人员只能躺在车底下进行操作。

刘忠果还记得,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他接到了一个抢修指令,说是新能源公交车的刹车抱死、无法起步。“到了现场检查之后发现是分管气路的阀门被冻住了,必须更换阀门。”为了早点解决问题,刘忠果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躺在了车底的雪中。

“因为是直接躺在雪地上,身上的衣服很快就浸湿了,再加上车底操作空间小,又急着修好,流了不少汗。”刘忠果说,一边是冰冷的衣服浸湿了身体,另一边是汗水夹杂着飘进来的雪花流进了嘴里,这个滋味他很久都难以忘记。等到车辆修好,已经是晚上了,还有其他车辆等着抢修,他只能穿着浸湿的衣服赶往下一个地点。“说起来有点辛苦,但这就是我们维修人员的职责所在。”

技术突破 熬夜6小时攻克难题

随着新能源公交车在合肥城区的全覆盖,近年来,车辆维修的重点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公交车基本上是柴油车,无非就是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的损坏,新能源车辆完全不一样,我们做维修的也得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就在前不久,一批新能源车辆投入使用,其中一台车的电子手刹坏了,这可难住了刘忠果。“电子手刹是这批新车才配的,以前没修过。”不服输的刘忠果耐下性子慢慢排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和以前的车相比,这批车的电子手刹多了几个阀门,挨个检查、调试,发现是其中一个阀门管道内部漏气。”为了修好车辆,刘忠果一直熬了6 个小时,离开时已是第二天清晨。在这之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最多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解决。

其实,刘忠果早在2015年就带头成立了第二保修厂“青年五小创新班组”,带领着同事们攻克技术难题,如今,“青年五小创新班组”里已经有20多名成员,2019年获得了“合肥市青年文明号”的称号,他本人则获得合肥市“青年五四奖章”。

“有些事情必须得有人去做,作为公交车维修人员,每修好一台车都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正是有了他们,合肥人的公共交通出行才更加顺畅,刘忠果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自豪感。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姚一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