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刘寅

作家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包含《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系列长篇小说。1997年,“茶人三部曲”中的第一卷《南方有嘉木》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2000年,王旭烽凭借《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摘取“茅盾文学奖”。二十多年后,王旭烽的第四部茶人系列作品《望江南》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望江南》弥补了此前三部曲中“从1948年到1964年间”的空白,以茶叶世家杭府的兴衰变革来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更迭,不仅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小家的影响,还详细介绍了制茶工艺、茶叶品种分类、茶具等茶文化相关的细节。

3月20日,由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文艺报》社主办,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文艺出版社承办,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协办的《望江南》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区域治理现代化发言稿(研讨会王旭烽望江南)(1)

近日,王旭烽的第四部茶人系列作品《望江南》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望江南》在王旭烽的“茶人”书写序列中有着重要的创造性进展,这些进展值得学界深入探讨与珍视。《望江南》的时间背景横跨了中国20世纪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呈现出巨大变革与新生的时期。

“对于这一时期,过去的作品基本沿着巨变、断裂、革命、创造这样的文学叙事脉络展开,《望江南》一方面继承了这样的脉络,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客观面貌,更在书写历史变化的同时力图寻找和确认那些恒常的东西,那些依然在变化中延续并支持着我们的东西,比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李敬泽说,“我想《望江南》既是王旭烽续写‘茶人’,又是她写巨变中恒常的中国精神。”

区域治理现代化发言稿(研讨会王旭烽望江南)(2)

研讨会线下场景

她的写作有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看来,王旭烽沉潜二十多年完成的长篇新作《望江南》堪为近年来长篇小说领域的重要收获。作品以茶为故事主线,讲述了融个人史,家族史和民族史为一炉的中国故事。浑厚的意蕴,圆润的叙事,显示出了作者化茶事为艺术的不凡功力。

《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同样认为《望江南》是一部丰富、厚重的作品。其中,指向“历史”的国家叙事、指向“文化”的家乡记忆、指向“精神”的茶人命运这三个维度“三位一体”,无缝对接,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直言王旭烽四部“茶人”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写出了茶的宏大性。“小说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小说,但王旭烽不是为文化而写文化,她是要通过茶文化去写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所以小说的基本主题是茶韵连国运,茶业助国兴,并在叙述上让虚构和非虚构自然衔接。”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望江南》写的是大时代中的风云儿女,他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中亦有不变的存在。全书叙述舒缓有致,清正典雅,气息非常端正。值得注意的是,王旭烽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出身,更是茶文化学科的教授和研究者,“所以她的叙事节奏不同于一般作家,有着专业知识的底气。她写宋代五大名窑、六大茶类,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流淌在中华文脉中的精华。她的写作有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我说《望江南》清正典雅,也包含着这层深意。”

区域治理现代化发言稿(研讨会王旭烽望江南)(3)

3月20日,《望江南》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补充了哀江南、忆江南外的另一重想象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望江南》还是一部典型的关于江南文化的小说。文化小说在当代写作里有一段时期非常兴盛,但是后来慢慢少见了,因为它对作者综合文化素养要求非常高,“所以我觉得《望江南》通过江南本身的文化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场域,消解了历史巨变,把历史中日常的东西、伦理的东西重新串起来了,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的书写传统里一直有江南,主要是哀江南,忆江南,但是没有望江南,没有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写江南。《望江南》重新建构了江南书写的传统,这个传统丰富了我们关于江南文化的认知与想象。”杨庆祥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同样关注《望江南》的“江南”,他认为这里的“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位,也是一种文化,一种风情,既有古典的风韵也有现代的传承,既充满了文人的雅致又体现出民众的情怀,“它在表现茶人、茶叶、茶具、茶文化的时候有一种非常精致的匠人精神,但也充满着日常生活的情趣,有一种平和的态度。我们中国美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中和之美,小说显示了中和之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展现。”刘大先还认为,《望江南》是具有中国气象的本土叙事,在继承《红楼梦》叙事传统的基础上也有所推进。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用“既灵动有力,又生动有趣”来形容《望江南》。“江南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跟南方还是有区别的。《望江南》写出了江南的面目。王旭烽对于江南的百姓生活有着丰富的体会和研究,她把那里的山河之美、温润气息、百姓生活,都以一种有韵味的小说形式表现了出来。”

区域治理现代化发言稿(研讨会王旭烽望江南)(4)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四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一级作家。

区域治理现代化发言稿(研讨会王旭烽望江南)(5)

“茶人三部曲”

茶是写作使命,也是生活追求

《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徐坤将《望江南》视为“茶人三部曲”的“外一篇”或“第四部”,认为其主体精神是一致的,就是把2000年茅奖的授奖词原封不动地放在这部《望江南》上,也恰如其分。“从《南方有嘉木》到《不夜之侯》、《筑草为城》,再到今天的《望江南》,旧式家族几代茶人爱国、爱人、爱生活的主基调是不变的。”

“《望江南》既有对 ‘茶人三部曲’的延续和填补,又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提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的无缝衔接等都是王旭烽写作自信与成熟的表现。

在获得茅奖后的岁月里,从浙江省作家协会到茶文化学院,王旭烽没有间断过关于茶的写作,也从未停止对茶文化的学习和推广。“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生活和社会环境,我们依旧要望春风、品新茶,过一种恒常的百姓生活。这也是创作《望江南》的动力所在。”她也借书中人物所言“最好的生活,是在西湖边喝茶的生活”来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和使命。

对于《望江南》漫长的创作过程,王旭烽直言:“这一时期和题材非常难写。时代难、茶业也难,20年前的我没有能力去操控这一素材。在浙江农林大学16年独特的茶学教育经历,教会了我如茶人一般精行俭德,这些都是创作小说的基础。如此一来,《望江南》经过反复修改、重写,终于完成,实现了‘休对古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也多次表达自己对《望江南》的赞许,他用“北有《人世间》,南有《望江南》”肯定了《望江南》的现实意义,并表示:“刚一出版就畅销甚至不断加印又脱销,说明了什么?纯正经典品质的长篇小说依然是广大读者之所爱。这部长篇小说,故事、人物、情境、叙述调式都好,书也做得臻于完美,生活中国、情感中国、文化中国、美丽中国……得到立体多姿的体现。”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