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旧称掖县,邑以掖水(今南阳河)而得名。

今有掖人程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闲暇之余,留心搜集、整理乡邦史籍。经年累月,终成厚帙。其文精悍严谨、浅白通俗,有清乾隆间乡贤毛贽《识小录》之遗风。远游他乡,思念故土,遂名其集曰《掖水纪闻》。

徐家村地处莱州西北沿海,现隶属金仓街道,民国时期第四区六湾乡乡公所即设于此。现有居民800余户,其中徐氏家族原籍四川,南宋淳熙七年(1180)徙居掖县(今莱州),历八百余载,似瓜瓞绵绵,繁衍至今。由于该村临海,自古民众多建造海带屋,冬暖夏凉,今村中遗留较多,漫步其间,古香古色,别有一番风情。

山东莱州掖县县志(莱州市旧称掖县)(1)

徐柏龄,字松山,抗战时期掖北著名的开明士绅。他早岁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赴哈尔滨以卖肉、贩菜为业,继而开办商号,渐次兴旺,始有余财,家道遂至小康。上世纪三十年代返乡居住,置办田产,雇工耕种。抗战爆发后,他拥护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自觉减租减息,并积极参与抗日募捐,被政府延揽为参议员。灾荒之年,他体恤贫苦,赈济灾民,很多乡亲至今感念他。

山东莱州掖县县志(莱州市旧称掖县)(2)

1953年,徐柏龄去世,安葬在村西北,其坟墓在“文革”初期被破坏,墓碑、墓志、砖石多被砸毁或用来砌墙。

徐柏龄的故居即今徐家村委所在地,原本有正屋、东西厢房、照壁、南屋,是个四合院,今当街南屋已被拆除,被改建成村委办公场所。

自后门进入天井,迎面有一块造型古朴的照壁,底部为白石条砌成,中间部分由青砖堆砌,上面还隐约可以看到“文革”时期画在上面的毛泽东像,上层有各种形状的瓦片和造型别致的砖雕,十分精美。

山东莱州掖县县志(莱州市旧称掖县)(3)

正屋是海草房,共有五间,门在中间,四个窗户于两侧对称分布,东间、西间与房门中间有一小窗户,门窗的顶部也各有一个小窗户,这是掖北地区常见的民居风格。东西各有三间厢房,对称分布,门在正中,窗户也是对称分布,都是小格木质窗棂,窗台以下墙壁用“座子石”堆砌,严丝合缝。西厢房门上还印着一副出自毛泽东诗词的对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字迹依稀可辨,真实地保留了“文革”时期的印迹。

山东莱州掖县县志(莱州市旧称掖县)(4)

村中心附近有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兴建的礼堂,因年久失修,墙体上的石灰脱落,露出了一些带有花纹的大理石残片,都是昔日徐柏龄墓的旧物,有一块保存完整的墓志格外显眼,此墓志系徐柏龄生前于抗战时期所书,概述其一生艰辛经历及平生志向,字迹清晰可辨,今标点、整理如下:

凡事虽由天定,实则因人而成。余生也晚,遭家不造,年方四龄,先慈终堂,行年十九,先严见背,当此之时,种种困难,语言莫罄,诚恐釜甑盈尘,饔飧不给。赖蒙天假之缘,远游遐方,夙兴夜寐,专思以义为利,故寸累铢积,始有今日之景况。惟华封人有言曰:“有财而与人分之,则不忧不惧。”今值国难当头,民穷兵疲,而助饷济急虽未能如愿以偿,实不愿步其后尘。今择良辰,预筑寝室,百岁之后,愿继吾志者知吾历史,努力自爱,任何事故必能转弱为强,易危为安也。故谨志之。徐柏龄松山自叙。

山东莱州掖县县志(莱州市旧称掖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