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处我国的西南部,物产丰富,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远处我国内陆,地理位置封闭,一直以来发展的便是封闭性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明清之际,由于战乱导致四川人口骤减,土地大片荒芜,出现“川中百里无烟,人民所存有数”,“一日荒凉,萧条百里”的景象。为了发展四川经济,自顺治皇帝起,开始在四川实行招民垦荒的政策,“准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1],掀起了当时历史上著名的人口迁移事件“湖广填四川”。

鸦片战争时期的四川(鸦片战争后的四川经济状况)(1)

人口的大量迁移,为四川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四川的经济为此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了乾嘉之际,随之封建地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兼并日益加剧,高利贷也在省内横行起来,据统计,就嘉庆年间关于四川的借贷件数就有46件,占全国第二[2],仅次于陕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迅速激化,出现了当时四川境内著名的白莲教起义,起义虽然被迅速镇压,但它播下的反抗火种仍在继续蔓延,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在乾嘉之际后,社会危机不断积聚,四川经济出现停滞状态。总的来说,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清代四川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核心,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自给性。

鸦片战争时期的四川(鸦片战争后的四川经济状况)(2)

鸦片战争时期的四川(鸦片战争后的四川经济状况)(3)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的变化,势必会对当时的经济产生影响。虽然四川身处内陆,没有遭受外资的直接侵略,但是在外国势力通过其他途径的间接冲击下,四川经济仍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首先,鸦片种植的泛滥开始引起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其次,银贵钱贱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凋敝。虽然有所变化,但是此时四川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还是保持得相当完整。直到1891年,重庆开埠后,外国资本的直接入侵,才对四川的小农经济给予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了四川经济的“耕”“织”分离,从而推进了四川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