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所在地
上海有好几条用“学府”命名的道路——在杨浦区,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西侧有一条短短的学府街;在徐汇区,上海师范大学桂林路校区内有一条学府路;在松江区,也有一条学府路,是石湖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这条路的西段上,还有一棵据说康熙南巡时被敕封为“江南第一松”的罗汉松。也因此,松江学府路上的一所学校被命名为古松学校。
在金山区的金山卫镇也有一条学府路,它是金山卫镇的一条主干道。
学府路原名松金公路南段(金卫段),曾是一条塘路驿道。新中国成立前为泥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筑成松金公路,开始通车,20世纪70年代修成沥青路面。1997年,金山撤县建区,松金公路南段拓宽,因为这段路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周边学校都较多,故改名为学府路。
这里曾经是金山卫“最高学府”所在地。
早在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金山卫的卫学创建于今学府路一带,“历时330多年,举办岁、科试33次,考中秀才575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地方绅士在卫学旧址上建大观书院,专修科举,历时7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举人才。清光绪年间,金山卫地区开始兴办新学堂。在卫学旧址上创办公立大观小学堂,至1912年,金山卫的各所小学堂改称小学校。”(《学府路的由来》,黄卫标)
影响上海深远的徐光启,在他20岁时,正是考中金山卫的秀才,此后学而优则仕,走上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如今,金山卫镇学府路沿线,依旧学校众多,有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上海石化工业学校、金卫中心小学、学府小学等。
金山卫的“卫”
金山卫镇隶属上海市金山区,也是上海市的历史古镇之一。1958年,金山卫成立金卫公社,1984年改金卫乡,1993年改金山卫镇。2001年,撤销金山卫镇、钱圩镇,设立新的金山卫镇。
它名字里的“卫”,得名于明朝的军队编制。当时,凡是沿海地区军事要地都设有“卫”驻守,后来,“卫”就演化进了地名里。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了抵御海上倭寇的侵袭,朝廷在华亭县的筱馆镇(又称小官镇)筑城建卫所,用与之相对的海中的大小金山命名为“金山卫”。金山卫城初为土城,明永乐年间改砖结构,明成化三年(1467年)又改为石砌结构,因为是驻军所在,“较一般府县城坚实很多,人们曾赞其为石头城下第一城”。金山卫,自此也就与镇海卫、威海卫、天津卫并称“四大名卫”。
就在明永乐年间,将土城改为砖墙的同时,卫城又拓宽护城河,从原9丈拓至11丈。永乐十六年(1418年)五月,倭寇从海上偷袭卫城。指挥同知侯端与同卫事郤清分头迎击。侯端从北门出击,郤清从南门迎战。郤清全军覆没,倭寇由南门蜂拥入城。侯端忙领兵回城,但东、西门桥皆断,于是策马跃过城河,单人匹马从西门冲入城内,同倭寇进行巷战。侯端身中多箭,奋战至南门时,倭寇用布匹横铺街上,欲绊倒他的马,但他越战越勇,终于突破包围,跃马冲出南门。这时,援军赶到,侯端集结军队于城外杨家桥,并鸣鼓招集散兵几百人。随后,乘潮退,在海滩焚烧倭船十几艘。倭寇惊惶失措,大败而去。(《金山县志》)
为了抵御频繁来犯的倭寇,金山卫城的东、南、西、北砖桥各连四方城门,四面城门楼,日夜有官兵守备。据说,“沿海有巡海船40艘驻卫”。明樊莹《登金山卫城楼》诗曰:“孤城周匝倚江干,大海微茫入望宽;蜃气丰收初霁日,潮声渐细已迥澜。海盐有利民空羡,谷粟无功我愧餐;独喜四夷时贡献,将军不用事征鞍。”
连接山与海
金山卫城墙内的城镇,以十字街为中心,“由县署前出东门叫东平街,出西门称西靖街,后来西门一带慢慢发展成西门街、西门镇,也变成了当地的一个地名。通南门称南安街,通北门称北泰街,四街相交成十字形,当地人俗称‘十字街’”。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城墙被毁。但今日从地图上看学府路,还能看到它以纵轴姿势贯穿金山卫四四方方的十字街。
在鲜少自然景观的上海,金山的这条南北向的学府路延伸出去,在两头分别连接着山与海。
学府路北端尽头,过了龙航路后,为松金公路,路东的平行路为查山路,得名于查山遗址。查山是一座锥状火山,清光绪《金山县志》卷五称:“昔查玉成炼丹海上小山中,即此。今山有浴丹井、炼丹室,山下乡曰仙人乡,皆其遗迹,因据此定为查山。”1972年,查山当地开山取石,发现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长方形穿孔石斧后,上海对此地进行清理发掘,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坡上,考古学家曾发现第一层灰黑土层,包含西周时代吴越文化的曲折纹平底硬陶瓿和夏商时代马桥文化的篮纹圜凹底陶罐等遗物。第二层灰褐土层,土质板结僵硬,包含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遗物,有夹砂红陶腰沿釜的口沿及小方把手、泥质红陶的牛鼻形器耳等。(《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学府路往南,至沪杭公路,则与金山南部的石化城区的卫三路相连,直达金山海边。
鲜血曾见证
然而,这一片海,不是宁静的海。
“八一三”淞沪会战时,金山卫成为前线。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日军在金山嘴、戚家墩和金山卫一带海滩侵袭登陆。金山卫沿海守军奋起抵抗,最终全部壮烈殉国。金山卫城失陷。
翻开历史,鲜血曾浸润这座古城。当日军从金山卫沿海登陆后,分兵北进,沿途烧杀,金山卫的朱海、南门两村,无辜百姓被杀71人、房屋被烧94间。“陈生堂祖孙四代,除一个9岁小孩在外幸免外,全家9口全遭残杀。妇女李泉宝,怀抱7个月婴儿,躲在坟墩里,被日兵打死,小孩还伏在尸体上吮奶。孕妇董金宝怀抱3岁小孩被杀死在一个水塘内。被抛在这只塘内的尸体达32具之多,血水染红了水塘。侵略军在登陆的头3天时间里,金山卫地区被杀无辜百姓1015人,被烧房屋3059间。”(《金山县志》)
金山卫的抵抗持续不断。1943年春,日伪在金山卫至乍浦的海塘上,强迫农民扎起一道十多公里长的竹篱笆,沿竹篱笆筑碉堡,每隔1.5公里设一“检问所”,导致当地的盐民、渔民生活无着落。一个夜晚,数百盐民、渔民摸黑砍倒篱笆,临走点上一把火,全部烧光。后来,日军强迫民工再修竹篱笆,但民工们在竹篱笆上留了不少洞,让封锁线形同虚设。1944年,金山卫南门的居民伍四金在游击队的帮助下,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将一枚定时炸弹偷偷地放在日兵床下。半夜,日军小队长及3名日兵被炸丧命。(《金山县志》)
今天,金山卫古城墙遗址,成了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的一部分,静静矗立于学府路与南安路交叉口。2004年和2007年,在“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基础上,纪念园内扩建增建了金山卫“十月初三惨案”记事碑墙、紫砂浮雕壁画、被害乡民纪念墙、古城墙遗址和日军碉堡、警世钟亭、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碑、“金山人民抗击侵华日军记”碑墙、错层广场和中心雕塑、瓮城和城楼等建筑,供后人永远凭吊。
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 新华社 图
题图来源:“金山卫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
来源:作者:沈轶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