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千字文第二十二则 千字文解读第四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千字文第二十二则 千字文解读第四章

千字文第二十二则 千字文解读第四章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本节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质朴正直,达到中庸的理想境地。

孟轲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敦是崇尚,素是指精纯未染,是说孟子崇尚“赤子之心”般的善性。

史鱼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敢于直谏而闻名。庶几是希望,但愿的意思。

中庸是儒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理想道德标准。

劳是指勤劳,谦是指谦逊。谨是指谨慎、小心,敕是指敕戒、检点。

聆音是指仔细听说话的声音。察理是说审察思索其中的道理。鉴貌是观察容貌的意思。辨色是辨别分析神态表情的意思。

贻是遗留的意思。厥是这的意思,代词。

嘉猷是美好的训示、忠告的意思。嘉是指美好,猷是指谋略、经验。

勉是勉励。其是指他们。祗是恭敬地的意思。植是树立、牢牢记住的意思。

这几句话总体意思就是,

孟子崇尚精纯,史鱼正直如箭。最希望能不偏不倚,勤劳工作,谦逊为人,处处小心检点自己。听人说话要思索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分辨他的神态表情。遗留下这些经验和忠告,勉励后人能诚心诚意地去牢记。

每个人受先天秉性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其成年时候的性格气质各不相同。有些人文静内敛,有些人活跃外向,这些差异的出现,往往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但是待到逐渐成人懂事之后,却可以自己有意识地加以修为,向着人格完美的境界努力。那么,这人格最完美的境界是什么呢?孔子认为,那就是“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在《论语·雍也》里说的这句话把“中庸”的地位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但是“中庸”到底指什么,孔子没有具体说。后世宋儒程颐做了个解释,《三字经》里将其归结为“中不偏,庸不易”六个字。

“中”是指方法论,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从不走极端,实事求是,保持看问题做事情的大局观、均衡性。“庸”是指价值观,最合乎常规常理的就是最好的,《大学》里说“止于至善”,这“止”即不易,庸就是“止于至善”。怎么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呢?通过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行稳致远,就可以达到。这就是“中庸”的境界。

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时中”的原则,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

“时中”正是达到“中庸”的必由之路。

中庸绝不是让人做两面派,做老好人,这种人最多只能称为“乡愿”,伪君子。而“乡愿”正是孔子最深恶痛绝的,孔子称其为“德之贼”。乡愿貌似走“中”的路线,但是没有“庸不易”的内心定力和价值判断,所以和“时中”、“中庸”的境界根本就是两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