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有“三宝”: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其中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最高、最精细,是央行对银行间市场“精准滴灌”的最佳工具。
然而,对于不熟悉货币市场的人来说,央行的操作看似令人捉摸不透。今年9月1日到11日,央行都没有在公开市场上投放资金,但12日至18日,央行开始加大投放力度,累计净投放规模达到6950亿元。为什么央行的投放规模变动这么大呢?
犹记得在小学数学卷子上,除了一直在奔跑的甲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追上 甲的乙,还经常出现一边放水一边注水不知何时注满的蓄水池。一定程度上说, 央行也像管理着这样一座一边抽水一边注水的水池,水池的名字叫银行间市场。 当银行间市场水位太高,管理员央行需要打开抽水机抽水;当水位太低,央行 又需要打开水龙头注水。
不过,央行面前的这道“数学应用题”没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因为抽 水的量、注水的量、甚至理想的水位每天都在变。
银行间市场有四条主要的“抽水管道”,分别是缴税、缴准、政府债券发行 缴款和现金漏损。这四条管道又通常在不同的时间开启。缴税截止日期通常在 月中,遇节假日顺延;缴准主要在每个月的 5 日、15 日和 25 日,不过也可能 出现退缴准备金、流动性不减反增的情况;政府债券发行的时间虽然不固定, 但总的发行规模在每年年初编制预算时就已经确定;现金漏损主要指居民和企 业增加手中持有的现金,这种现象在节假日更为明显。
注水的管道主要有三条:外汇占款、财政支出和央行操作。外汇占款与我国的国际收支变动有关;财政支出力度往往在下旬更大;而央行操作则是在综合判断减少流动性和增加流动性的因素之后,削峰填谷、调剂余缺。
此外,由于金融机构月末、季末和跨年的资金需求更为旺盛,银行间市场的“理想水位”也会出现季节性的上升。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央行的公开市场投放规模会出现大幅的波动。在月初流动性相对平稳时,央行投放的必要性会下降;而在月中缴税回笼流动性时,央行需要加大公开市场投放“补水”的量。在地方债发行增加时,央行需要适度补水,对冲地方债发行缴款的的影响;而当地方债筹集的资金转化为财政支出时,央行又会相应减少投放,防止银行间市场“水位”过高。
那么,水池里一边注水、一边抽水,我们怎么知道水池里的水位是不是合适呢?银行间资金利率就是非常直观的水位刻度线。
在央行没有净投放的9月上旬,DR001(存款类机构隔夜回购利率)和DR007(存款类机构7天回购利率)中枢都低于9月中旬的水平,反映出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而在9月中旬,尽管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投放力度,DR007仍然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下行。总体来看,9月以来DR007围绕着2.62%的中枢小幅波动,反映出虽然央行投放力度变化较大,但银行间流动性的“水位”基本稳定。
特别提示: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