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一位相熟的家长,生了个二胎宝宝。昨天,突然向我咨询,说,“这个月来老大(3岁多)一回到家就像发神经似的,很容易暴躁发怒,不知道怎么回事?”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有了二胎宝宝,二胎家庭中如何让两个孩子和谐相处成了不少父母所面临的难题。不仅如此,很多家庭还遇到了这样的困境:随着小宝宝的出生,大宝还会表现得一些不正常,甚至出现了一些身体和情绪上的障碍。

双胞胎家庭不能生二胎(老大变得不正常)(1)

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位咨询者:4岁的瑶瑶来访前很长时间基本上每个星期要上一次医院,就诊的原因是诸如“头痛”、“脚痛”、“肚子痛”之类的五花八门的病痛。但是所有的检查结果却显示没有任何异常。后来,医生经过详细了解,发现瑶瑶这些病是自从弟弟出生之后开始出现的,爸爸妈妈平时的精力也比较多的放在了弟弟身上。而且瑶瑶妈妈表示,孩子不舒服的时候就会陪瑶瑶玩一会,孩子就会好受点。于是医生推断瑶瑶的这些病痛属于“二胎家庭长子长女适应障碍综合征”,孩子的这些病痛其实是心理问题,于是建议瑶瑶妈妈带着来做心理咨询。

疾病的产生和表现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二胎家庭长子(长女)适应障碍综合征”。这个病有一个特定的对象,就是二胎家庭的长子女或者多胎家庭中先出生的孩子。一般是在妈妈怀孕期或者小宝出生后,大宝(或者是多胎家庭中先出生的孩子,为了行文方便,以下全部统称“大宝”)会表现出情绪脆弱、容易哭闹、任性倔强、行为退化、越来越黏人、偷偷“虐待”小宝等症状,有些孩子甚至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容易生病受伤口吃咬指甲甚至自闭等情况

其实,所谓的“二胎家庭长子(长女)适应障碍综合征”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病症,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就在其经典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记录过一个口吃男孩的案例。这个男孩随着弟弟的出生出现了口吃的症状,甚至8岁还在尿床。阿德勒分析,男孩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使因为孩子天生具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事实,男孩的弟弟出生后,父母把更多的关爱给了弟弟,男孩便藉由口吃、尿床等躯体症状来吸引父母的关爱。

双胞胎家庭不能生二胎(老大变得不正常)(2)

总结起来:

二胎家庭中,因小宝的到来大宝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情绪障碍凸显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烦躁、易怒、焦虑情绪,行为上则表现为易打人、哭泣、不爱说话、感到恐惧等。对于年幼的长子女这些情绪障碍会表现为头痛、胸闷、抽搐等躯体症状或者异常行为。

2. 个性突然转变 比如5岁的佳佳原本活泼开朗,很多话,可自从有了弟弟后,变得不爱讲话,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己玩。

3. 异常行为增多 部分长子女会通过病态的重复行为及过分追求完美的做法获得暂时的安全感,甚至极端的会出现自虐、自残等行为。

4. 出现社交障碍 有些长子女会与其他仍是独生子女的孩子比较,从而产生自卑感,进而出现社交障碍,可能表现为参加社交活动的意愿降低、逃学、弃学等。部分长子女会避免与父母及年幼的弟妹出现在同一场合。

双胞胎家庭不能生二胎(老大变得不正常)(3)

疾病产生的根源

分享父母会让人痛苦

在孩子的经验中,分享意味着自己所得的减少,就像分享一个苹果或者玩具。分享父母毫无疑问会让孩子不安。随着怀孕,孩子会注意到,小宝即便还没有来,它就已经占据了父母的身心。妈妈跟自己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她可能不舒服,躺在床上,或者累了,在休息。孩子甚至不能再坐到妈妈的大腿上,因为那儿被一个藏着的、还没现身的“入侵者”(对在大宝看来,小宝就是入侵者)给占据了。爸爸跟妈妈待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了,而和大宝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孩子们希望成为父母唯一“挚爱的人”,当弟弟妹妹们出生后,孩子会妒忌爸爸妈妈给弟弟妹妹的爱,就会和他们竞争,想以此获得父母唯一的爱,当然这种竞争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隐蔽的——这取决于父母的态度:有些父母对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很生气,会惩罚公开的竞争行为。于是孩子们变得爱哭闹、易暴躁、行为退化、爱黏人等,甚至变得容易生病、口吃、自闭等。因为他们发现当他这样做时,可以轻而易举地赢得父母的关注。

长子女对爱和安全感的缺失

在专制的家庭里,孩子本身就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与父母是“非安全型依恋”的关系,当父母将关注转向弟妹时,这些长子女就会表现出嫉妒和一些消极情绪。

家庭结构的改变会引起家庭情感氛围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性格内向的长子女通常也会感到爱和安全感需要的缺失,产生不良情绪。

在面对消极情境时,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长子女通常会不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应对,也就是表现出各类情绪和行为问题。

周边人群对长子女的误导

大人们总喜他们对弟妹欢开玩笑对孩子说,“你爸爸妈妈有小弟弟(妹妹)了,就不要你咯。”类似这些玩笑话,会误导长子女,加深的“仇恨”心理,加剧他们的焦虑情绪。

双胞胎家庭不能生二胎(老大变得不正常)(4)

父母们如何做让大宝欣然接受小宝

这里主要讲几点:

孕前:告知大宝弟妹的即将到来,让其提前感知有弟妹的生活

如果你们打算要生二孩,建议告诉大宝:你快要有一个弟弟或妹妹了,让大宝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通过阅读绘本、讲故事、带大宝宝去接触那些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等方式来暗示:你会一个弟弟或妹妹。平时和大宝沟通时,也可以多提及以后有二宝了,日常生活会怎样。比如,我的朋友周姐在怀二胎时,5岁的老大表现得很开心,画了一幅画,描述了有弟弟后的美好的生活,周姐于是趁机对大宝说:“有时候他会很好玩,不过,很多时候他会很麻烦,他会哭、尿床,我必须给他洗、给他喂奶,那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被遗忘了,甚至可能会觉得‘妈妈不爱我了’,当你那样想时,你要过来告诉我……”

告诉大宝,即将有弟妹到来,爸爸妈妈可能会因为忙于照顾弟妹而疏于照顾他,让大宝有一些心理准备。

孕期:让大宝感知小宝的成长

可以让大宝感受一下胎动,带着大宝跟小宝说话,也可以和大宝讲讲现在小宝发育到怎样的情况了。这个过程能让大宝真实地感受到小宝的到来。

出生后:智慧地、技巧地应对大宝的情绪

首先,需要接纳大宝的焦躁、违拗、嫉妒等情绪;其次,一定要有单独的全心的陪伴大宝的时间;第三,不要恶意解读大宝“虐待”小宝的行为

第三点如何理解呢?我们来看看洋洋妈妈的做法。洋洋妈妈发现4岁的洋洋在拽弟弟的脚时,并没有辱骂孩子,说出类似下面的这些话,“你怎么啦?你想要杀了他吗?你不知道你这样会使他一辈子残疾吗?你想让他变成一个瘸子吗?永远不要再碰他!”洋洋妈妈只是对洋洋说,“看得出你不喜欢宝宝。可是宝宝不是用来伤害的,这是你的机器人,你想怎么拽就可以怎么拽。”洋洋妈妈这样的话语会比辱骂有用得多。

关于如何智慧地、技巧地应对大宝的情绪还有很多实际操作的问题,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展开,有兴趣的爸妈们可以关注我,后续再专门撰文详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