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拥有雄鹰的潜质、翱翔的抱负却生生活成了鸡的样子,空有其才负终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仲永式的人间悲剧。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极为常见,绝大部分人都在辜负自己的才华,并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荒了天赋输了人生。为什么会这样?

把自己逼成雄鹰就不要在乎麻雀(永远成不了雄鹰)(1)

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山里住着一位善良的农夫,以种地和打猎为生。一天,一位农夫在草丛里看到一颗蛋,他以为是颗鸡蛋,于是就捡了起来带回家,并将它放在鸡窝里。猎人并不知道,这是从鹰巢里滚落了出来的一只鹰蛋。

鹰蛋被混杂在鸡窝里待孵的鸡蛋当中,它除了大一点、白一点其他看不出任何与鸡蛋不同的地儿,母鸡也并没有发现什么异样。过了几天,鹰蛋和其它的鸡蛋一样,被孵化了出来。虽然长相跟其他的小鸡决然不同,但它还是被母鸡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鸡宝宝一样啄食、追逐、成长。

把自己逼成雄鹰就不要在乎麻雀(永远成不了雄鹰)(2)

  由于长相古怪,被许多小鸡欺负和嘲笑,它经常会感到孤独和痛苦。即便这样他还是在慢慢地成长。

有一天,它跟着鸡群在稻场上啄谷子。忽然,山那边一道黑影飞掠了过来,鸡们惊慌失措,到处躲藏。等到危机过去,大伙儿才松了一口气。

“刚才那是一只什么鸟啊?”它问。

同伴告诉它:“那是一只雄鹰。”

“喔,那只鹰真是了不起,飞得那样潇洒!”它发出内心地羡慕,“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鹰一样飞起来,那该多好!”

“简直是痴心妄想!”它的伙伴毫不留情地训斥它说:“你生来就是一只鸡,甚至连鸡们都为你的丑陋感到丢脸,你怎么可能像鹰一样飞呢?”

鹰就这样跟鸡生活在一起,虽然也做过成为雄鹰的各种美梦,但它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长相丑陋的鸡,自己也绝不能搏击长空。

雄鹰从小跟鸡生活在一起,用鸡的思维去思考、学鸡的方式去啄食、以鸡的方式奔跑,于是它便真正成了鸡。

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丝怜悯,更会有些许期许,他们认为鹰根本就不应该活成鸡的样子。

故事依然在继续。从孵化以后,农夫就发现它并不是一只鸡,随着小鹰慢慢成长,他知道这是一只鹰。

当鹰长大后,善良的农夫决定将其放归山林。于是,他将鹰放到山林里,但这只鹰又找回到了鸡舍,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它总是能自己找回鸡舍。

后来,农夫将鹰带到一个悬崖边上,将鹰扔了下去。鹰像鸡一样挣扎着坠落了一段时间以后,猛然用力煽动了一下翅膀,展翅飞走了。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只鹰已经完全进化,实现了丑小鸭变白天鹅的逆袭。

这样的想法未免有点天真了,故事仍然没有结束。

农夫激发出了鹰的部分潜能,它虽然会飞了,但由于其从小养成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仍然用鸡的方式去觅食,根本无法适应全新的生活方式,最终还是死于荒野之中。

故事有点悲凉,人们会习惯地认为鹰最终会完成蜕变,这都是故事里人们的美好期望,但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残酷。

把自己逼成雄鹰就不要在乎麻雀(永远成不了雄鹰)(3)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做着成为雄鹰的梦,真正成为雄鹰的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最后都活成了鸡。并不是他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不够勤奋,最终却成不了雄鹰,这是为什么?

跟生活在鸡舍里的雄鹰一样,我们一直用鸡的思维去思考,这就直接导致了其丧失了成为雄鹰的思想特征、行为特征,即便具有成为雄鹰的潜质,但最终还是无法搏击长空。即便在某个时候可以展翅,如果不能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最终也必然会归于平凡。

其实,每个人都不缺理想,很多人也都想摆脱平凡实现人生逆袭,但绝大部分人又会感觉无从下手。于是,很多人就会找各种各样的外部借口,从来不对自己进行深度反思。

人生如何破局?首当其冲是革心。何为革心?无非就在于提升认知水平、转化思维方式。认知是基础,这就需要多积累、多学习,思维是升华,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像鸡一样思考就只能是只鸡,像蝙蝠一样思考也只能是一只蝙蝠。

成功者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但归根结底,他们都具有非凡的思维力;而平庸者则受困于思维,表面上看是缺乏机遇、缺乏资源,而核心逻辑是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化。不先改变自己传统的思考方式,就无法寻求真正的改变,更无法实现人生的进化。

真正决定行为的是思维,真正能让人蜕变的也是思维,所以,改变应该从思维开始,一直固守鸡的思维模式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雄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