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1)

汉阳诸姬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2)

春秋后期列国形势

西汉(前206—25年)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时期,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3)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郡置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4)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5)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6)

元代(1271—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7)

元代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8)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1912年1月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9)

清代

,裁撤武昌、汉阳、黄州、襄阳、安陆、郧阳、宜昌、荆州、施南九府。废兴国州、沔阳州、蕲州、随州、荆州直隶州、均州、归州,改为兴国县、沔阳县、蕲春县、随县、荆门县、均县、秭归县。夏口厅、鹤峰直隶厅改为夏口县,鹤峰县。1913年1月,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3月,设置鄂东、鄂北、鄂西3道;5月,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

1914年1月,寿昌、兴国、长乐三县改名为鄂城县、阳新县、五峰县;6月,鄂东、鄂北、鄂西三道改名为江汉道、襄阳道、荆南道。1921年8月,裁撤荆南道,分置荆宜道和施鹤道;以原荆南道的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13县,以及襄阳道的荆门、当阳、远安3县合置荆宜道,治宜昌县;以原荆南道的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7县置施鹤道,治恩施县。1927年湖北省废道。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10)

1920年12月,设汉口特别区市政局。1926年10月设汉口市,12月设武昌市。1927年4月16日,汉口、武昌两市合并改置武汉特别市。1929年1月,改武汉特别市为武汉市;4月27日,复置武汉特别市,直属中央,辖区为汉口、汉阳,武昌划为湖北省辖;6月2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指令:划武昌城区设市;6月(一说7月1日)改武汉特别市为汉口特别市,辖汉口、汉阳2区域。1931年7月10日,改汉口特别市为汉口市。1936年5月,汉口市改由湖北省辖。

1932年,湖北省设置11个行政督察区:第1区驻蒲圻县,辖7县;第2区驻大冶县,辖4县;第3区驻蕲春县,辖6县;第4区驻黄安县,辖4县;第5区驻随县,辖6县;第6区驻天门县,辖6县;第7区驻江陵县,辖7县;第8区驻襄阳县,辖7县;第9区驻宜昌县,辖8县;第10区驻恩施县,辖8县;第11区驻郧县,辖6县。1936年2月,英山县由安徽省划归湖北省管辖;3月,湖北省将11个行政督察区改置为8个:第1区驻蒲圻县,辖11县;第2区驻黄冈县,辖11县;第3区驻随县,辖10县;第4区驻江陵县,辖9县;第5区驻襄阳县,辖7县;第6区驻宜昌县,辖8县;第7区驻恩施县,辖8县;第8区驻郧县,辖6县。

自1927年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湖北省沿革(湖北省历史沿革)(11)

谢谢你认真看完本集作品,请关注我,你的关注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关注我可以更快地看到 最新发布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