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1)

“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下半叶所创建的举世瞩目的成果,无数人为之奋斗贡献了一生。也正是有着他们的存在,中华民族能够不惧任何外来势力的威胁以及恐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99年所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正是对曾经为此付出的老一辈科技专家们的认同与肯定,总计有23位科学家被授予了奖章,其中有7位在授勋前已经过世,有3位现在仍然在世,13位在授勋后过世。

这13位科技专家分别为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程开甲、于敏。

钱学森(1911-2009)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2)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学森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机械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1934年考取庚款留美学生,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1936年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之后,他又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就读,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3年后,钱学森一直在加州理工学院任职。1955年,通过艰难交涉,钱学森回到国内,之后,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倡议建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等职,为中国近代的物理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9年,钱学森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吴自良(1917-2008)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3)

吴自良,浙江浦江县前吴村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吴自良早年就读于浦江县浦阳小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北洋工学院、西北工学院,1943年吴自良自费留学美国,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就读,获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1950年,吴自良回到国内,先后出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8年,吴自良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

陈芳允(1916-2000)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4)

陈芳允,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早年就读于黄岩县立中学、上海浦东中学、清华大学、南联合大学,曾在英国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1948年回国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陈芳允又出任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子研究室主任、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国防科工委顾问等职,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陈芳允因病去世,享年84岁。

杨嘉墀(1919-2006)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5)

杨嘉墀,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杨嘉墀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就读,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任职过高级工程师。1956年,杨嘉墀冲破阻碍,回到国内,先后出任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参与过多项人造卫星的设计研制。

2006年,杨嘉墀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彭桓武(1915-2007)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6)

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彭桓武早年就读于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文中学、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进修深造,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彭桓武回到国内,曾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任教过。

新中国成立以后,彭桓武先后出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07年,彭桓武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朱光亚(1924-2011)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7)

朱光亚,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朱光亚曾就读于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重庆南开中学、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深造,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朱光亚回到国内,先后任职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国工程院院长、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等职。

2011年,朱光亚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黄纬禄(1916-2011)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8)

黄纬禄,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黄纬禄早年就读于芜湖市芜关小学、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后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获得硕士学位。1947年,黄纬禄回到国内,进入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纬禄先后任职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主任、七机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他还是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为中国导弹武器系统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1年,黄纬禄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大珩(1915-2011)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9)

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大珩早年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就读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1948年,王大珩回到国内,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出任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职。

2011年,王大珩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屠守锷(1917-2012)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10)

屠守锷,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屠守锷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清华大学机械系、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就读,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45年,屠守锷历经艰险回到国内,之后,受西南联合大学聘任为航空工程系副教授。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出任了北京航空学院教授、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二设计部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2012年,屠守锷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陈能宽(1923-2016)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11)

陈能宽,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人,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能宽早年就读于雅礼中学、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后自费留学美国,就读于耶鲁大学,后获得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毕业后,陈能宽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任职过。

1955年,陈能宽回到国内,先后出任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主席团成员等职,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

2016年,陈能宽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任新民(1915-2017)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12)

任新民,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任新民早年就读于宁阳小学、安徽省宣城第四中学、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1945年前往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49年,任新民回到国内,先后任职了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院教务处副处长、一分院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等职,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

2017年,任新民因病去世,享年102岁。

程开甲(1918-2018)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13)

程开甲,江苏苏州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程开甲早年就读于盛泽观音弄小学、浙江嘉兴秀州中学、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前往英国留学,就读于爱丁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程开甲回到国内,先后出任过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等职,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程开甲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

于敏(1926-2019)

两弹一星23位元勋排位(34两弹一星)(14)

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于敏早年就读于芦台镇小学、天津木斋中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后又转入理学院物理系,于1949年毕业。1951年后,于敏出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9年,于敏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