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教,俗称三教,又叫三一教,它是由明代莆田人林龙江创立的,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间,因振起乏人,除了莆仙两地硕果仅存外,其他地区的三教门人及三教祠等日渐凋零,不复往昔气象,甚至有一些直接尘封于史海之中,鲜为人知。这不,近日笔者深入研究漳浦宝珠岩时,意外发现该地名贤蔡新竟然也是三教门人,叹为奇事。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漳浦下布(即大南坂下楼村林西墘)人。乾隆元年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直上书房、翰林院侍讲,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曾担任《四库全书》总裁。生平多次捐资平粜,置义学、义仓、义冢,兴废举坠,有德于乡。嘉庆四年十二月,卒于家,赠太傅,赐祭葬,谥文恭。著有《缉斋诗文集》。如此衣冠人物,文武双全,说是三教门人,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可是,笔者经过小心翼翼地爬梳史料,还是把蔡新这位三教门贤给挖掘出来,使之熠熠生辉。

  事实上,起初笔者对蔡新其人其事并不感兴趣,甚至于宝珠岩对外宣传材料上还写着该岩曾有蔡新题字,笔者仍然难以置信。毕竟蔡新题字已然遗失,即便笔者相信,有些杠精闻讯,也未必肯信。因此,笔者一直讳谈蔡新曾给宝珠岩题字的往事。后来,为了深入考证蔡新与宝珠岩的渊源关系,笔者还翻阅了《缉斋诗文集》,始知蔡新诗稿中有《感兴十首》之作,其第十首诗盛称林龙江为“林午尼”,这种提法是极不寻常的。须知,林龙江头衔很多,但学者一般称其为林三教、三教先生等,只有其门徒会尊其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这“午尼”之称,乃是与孔子(仲尼)、老子(清尼)、释迦(牟尼)相并列,尊崇之礼,无以复加也。由此可见,蔡新诗中能称林龙江为“林午尼”,若对林龙江没有特殊感情,实不能也。

蔡新的故事(蔡新竟然也是三教门人)(1)

  于是,笔者抽空将蔡新的《缉斋诗文集》粗略浏览一遍,终于在《缉斋诗稿序》中发现了蔡新与夏教的密切关系。据朱圭在序中介绍:“公(即蔡新)天性淡泊,自少时艮背之传大父晚年益有所得,而好贤虚受,引接后进,忘其达尊,于圭尤辱厚。”由是可知,蔡新年少时经其祖父点教,拜领林龙江的“艮背心法”,而且持之有年,至晚年(序作于乾隆五十年,蔡新时年78岁)“益有所得”,说明蔡新是一个虔诚的三教徒,令人感佩不已。须知,成为三教门人的根本特征是受持心法,而该心法广义上讲是“孔门心法”,狭义上讲就是“艮背心法”。既然蔡新得“艮背之传”,自然是“艮背心法”了。因为林龙江曾经到过宝珠岩,还有林龙江门下张姓弟子还担任了宝珠岩首任当家,所以蔡新祖父可以拜领到“艮背心法”,蔡新本人也可以拜领到“艮背心法”。

  最后,笔者掩卷沉思,就算蔡新本人是三教门人,那又能如何呢?毕竟现今漳浦境内既无三教祠,又无漳浦籍三教门人敢于挺身而出,绍隆夏午,这只能徒增叹耳。不过,蔡新作为三教门贤,他少年得法,受持不辍,最后仕途光明,位极人臣;道德文章,领袖群伦;德享高年,世寿93岁,环顾夏教史上,能有几个人呢?如此说来,有志于三教者,可以向蔡新学习学习了。

蔡新的故事(蔡新竟然也是三教门人)(2)

漳浦蔡新家庙

蔡新的故事(蔡新竟然也是三教门人)(3)

三教先生林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