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法则大全详解 国学经典论语合乎等级礼制下的以和为贵(1)

导语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今日佳句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论语·学而》

论语法则大全详解 国学经典论语合乎等级礼制下的以和为贵(2)

写作指导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 "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论语法则大全详解 国学经典论语合乎等级礼制下的以和为贵(3)

知句论事

不知从何时开始,"礼之用,和为贵"简缩为"和为贵",并演义成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道德箴言,与对抗、争斗相对,倡导和睦、和气、团结。然而,这一认知是否就是"和为贵"的本义呢?

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大力弘扬,而且还要精心发掘,使之更加丰富、更增添其现实的魅力。对于"和为贵"的文化内涵,应当回到文本,作进一步的发掘,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价值。

据文本,"和为贵"是对"礼之用"的陈述。显然,撇开"礼"和"礼之用",就不可能理解"和为贵",不可能把握这里所说的"和"的含义。

孔子首倡"中庸",子思据其意而著《中庸》,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扬伯峻《论语译注》正以《中庸》注"和",并引杨树达《论语疏注》:"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这一解释,与"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相契合。

如是,"礼之用,和为贵",其意谓:礼的作用,最珍贵的是使各等级身份及其行为既不过也不不及,达到恰到好处,否则,如"季氏八佾舞于庭",就是"僭越",就是乖乱不和,也就是"反中庸"。孔子之所以高度推崇"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论语·雍也》)其缘由盖出于此;在孔子看来,是否达至"中庸",关乎到周礼的兴衰、存亡,关乎到宗法等级关系之能否和谐。"中庸",与"仁"一起成为孔子用来维护"周礼"的两大支撑。

知识宝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