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氏牡丹鹦鹉 又译费希氏情侣鹦鹉、费沙氏情侣鹦鹦,是非洲东岸坦桑尼亚及维多利亚湖附近草原的一种特有鹦鹉。费氏牡丹鹦鹉得名自德国探险家 Gustav Fischer。
费氏牡丹鹦鹉分布图
而在卢旺达、布隆迪、肯尼亚所见到的费氏牡丹鹦鹉,只是从笼中逃脱或被放生的宠物鸟所形成的群落,并非当地原生。
它们于 1800 年代后期被发现,并于 1926 年于美国首次人工繁殖成功。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鹦形目 Psittaciformes
科: 鹦鹉科 Psittacidae
属: 牡丹鹦鹉属 Agapornis
种: 费氏牡丹鹦鹉 A. fischeri
费氏牡丹鹦鹉是最小的牡丹鹦鹉之一,身长约 14-15 厘米,重约 42-58 克。
费氏牡丹鹦鹉,雄性及雌性外表十分相似,背部、胸部及翅膀为绿色,颈部呈有金黄色,并向上逐渐转深至深橙色。
头顶为橄榄绿色,有白色的眼圈,喙部为红色,尾部上方呈少许紫色。幼鸟与成鸟十分相似,但毛色较暗淡,及下喙有部分呈啡色。
费氏牡丹鹦鹉小群地居住于海拔 1,100 — 2,200 米,栖息于分散的树丛。它们可直线地迅速飞行。它们的叫声高音且吵耳。
它们食用多种的食物,包括种子及果实,农夫视它们为害鸟,因它们有时会食用农作物,如玉米、黍等。
费氏牡丹鹦鹉的繁殖季节为 1 月至 4 月及 6 月至 7 月。它们于树洞中筑巢,通常是啄木鸟的旧洞穴,约离地 2-15 米。
费氏牡丹鹦鹉每一窝下 3 — 8 颗蛋,约于第 23 天孵化,并于约第 38 天长成羽毛。
费氏牡丹鹦鹉的野生数目估计介乎 290,000-1,000,000,但保护区以外的鸟只密度则较低,因为它们被捕捉作宠物贸易。
正如其他宠物一样,购买费氏牡丹鹦鹉时,须注意所购得的是人工繁殖的而非野外捕捉的。这不单是因为道德及保育问题,野外捕足的雀鸟通常容易抑郁、生病及死亡。
人工培育下的颜色变种
蓝色变种是主要的变种,体型较野鸟略为细小。它的背部、胸部及尾部呈亮蓝色,颈部为白色,头部为浅灰色,有浅粉红色的喙。此蓝色变种首先于 1957 年在南非成功繁殖。
黄化变种首先于法国出现,体色呈浅黄色,脸部呈橙色,喙部为红色。
另外白化变种亦已成功繁殖。
费氏牡丹鹦鹉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如果实、种子、蔬菜等。建议于粮食中加入人工合成饲料,原因是市面上大部分的谷粮含有过多的脂肪,人工饲料可使营养更为均衡。新鲜的绿色蔬菜,例如菠菜,对于雀鸟亦是非常有益的。此外亦要注意为鹦鹉补充钙质,尤其是下蛋前后的雌鸟。
费氏牡丹鹦鹉非常好动,需要宽敞的雀笼,而且需要玩具及供其咬嚼的物件。假若没有足够的空间、没有足够的玩具(需要约 4-6 件玩具),它们可能感到沉闷、抑郁,甚至做出拔掉羽毛的自残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