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编者按: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地标,犹如城市的年轮,镌刻着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令人惊艳的地标,正是嘉兴城市文化的影子,像是时光里的界碑,标注着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变迁。

陶土色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仿佛从土地中生长而出,重构着七千年前的先民聚落;1:1复原的嘉兴火车站老站房,让百年前的红色记忆在这片土地上重现;绽放在秀湖畔三叶草——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让公共文化的阳光雨露播撒百姓心田;一个个文化礼堂,在田间地头让文化惠民活动遍地开花……地标,让文化可触可感,文化,让人们生活丰满。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即日起,读嘉新闻客户端推出“蝶变嘉兴 文化地标”系列报道,让我们跟着一个个文化地标,读懂嘉兴的城市文化。

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曾在他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描绘了一个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问题来处理的妙想——“把一切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如今,这样的和谐组合正在嘉兴得到践行。

从2013年开始,791座文化礼堂在嘉兴陆续诞生,筑就了一个个农村文化地标。2019年底,嘉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一座座矗立在乡野田埂上的文化礼堂,不仅承载了乡土历史记忆,还在一场场文化活动的浸润下,成为村民“身有所憩、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打卡地标】

车子行驶过平坦的柏油路,秋日的暖阳斜射在稻田上金灿灿地连成一片,远处还有农家点点,共同形成了一幅秋日农家画卷。

嘉兴市文化活动(蝶变嘉兴文化地标②)(1)

一个转弯,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新农村,楼房整齐排列。走过儿童乐园、穿过文化长廊,目的地——南湖区凤桥镇大星村文化礼堂安静地矗立着。

嘉兴市文化活动(蝶变嘉兴文化地标②)(2)

一楼作为农村家宴场所,见证了村里喜事的发生。走上二楼,上万册图书令这里成为了知识的海洋。明亮的灯光下,电子浏览区、儿童阅读区、红船精神和地域特色图书专架满足村民们的各种需求。这是大星村于今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的礼堂书屋,是原有农家书屋、共享工程、村级分馆等功能的综合体,面积约150平方米。所有书籍由嘉兴市图书馆配送流通,在门口的机器上刷市民卡就可实现通借通还。

嘉兴市文化活动(蝶变嘉兴文化地标②)(3)

礼堂书屋

再往里走,多功能室、道德讲堂、健身房、舞蹈室、春泥计划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活动室……自2020年12月投入使用以来,大星村实行365天“天天开放制”,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同的功能分区让这里成了村民们最爱去的地方。文艺演出、民俗活动、体育健身、亲子阅读……依托文化礼堂,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种类齐全的“文化大餐”。

嘉兴市文化活动(蝶变嘉兴文化地标②)(4)

舞蹈室

【走读文化】

“状元糕寓意着‘节节高’,村里乔迁、结婚、生子都会赠送这种糕点。”昨天,大星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室内,村民谢莉华正在教大家如何制作状元糕。村民们围坐一圈学习,不时发出欢声笑语。

嘉兴市文化活动(蝶变嘉兴文化地标②)(5)

年轻的谢仕琪也是其中一员。“我很喜欢浙江一带的民俗风情,一片片状元糕的背后,原来还有这样的寓意。”7年前,她从四川嫁到这里,见证了乡村的飞速发展,“我刚来村里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块空地,眼看着文化礼堂慢慢造起来,我激动得不得了!”

嘉兴市文化活动(蝶变嘉兴文化地标②)(6)

“诵读红色经典,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朗诵比赛,端午市民裹粽子赛预选赛 ,“春泥计划”,共读一本好书、共看一场电影……依托文化礼堂,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多滋多味,文明之风亦随之播进大星村村民的心田。

嘉兴市文化活动(蝶变嘉兴文化地标②)(7)

从家到文化礼堂只需步行5分钟,如今谢仕琪最喜欢带着6岁的儿子参加村里的活动,并在礼堂书屋享受亲子阅读的时光。“最近我在给儿子读《笨狼的故事》,通过有趣的故事学习拼音,他听得很认真,希望书屋能有更多适合小朋友的图书。”只见她选好书,放在机器上,刷市民卡后点击“借阅”,就把书带回了家。

嘉兴市文化活动(蝶变嘉兴文化地标②)(8)

从今年1月开放至今,礼堂书屋的数量已从7000多册增至10500册。“除了增加数量,书屋的书籍种类也在不断变化中,我们会定期根据村民需求更新书目。”大星村文化专管员李丹告诉记者。

李丹是土生土长的大星村人,今年大学毕业就回到家乡担任文化专管员,也由此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见证者。“我还记得我读初二时村里才通了公交车。我们以前想借书,要骑20分钟的自行车去镇上的图书馆。”如今,那个在乡间骑自行车的女孩长大了,外地求学的4年间,她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来,却一次次惊叹家乡的变化之大。

初衷未改守乡愁,最是文化能致远。“我很高兴自己可以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每当记录下活动中乡亲们的笑脸,我自己也由衷地感到高兴。”365天“天天开放”的文化礼堂,孕育了大星村的合唱队、舞蹈队、摄影队、舞狮队、乒乓球队等各类文化队伍,成为当地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阵地。

2013年,嘉善姚庄桃园新邨文化礼堂在嘉兴市首先“开堂迎客”;到了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791家农村文化礼堂,省内率先实现农村行政村全覆盖。

各地各村的文化礼堂正散发出独有的文化韵味:南湖区七星街道湘城社区文化家园15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广场集健身休闲、文化记忆、演艺娱乐功能于一体;秀洲区新塍镇潘家浜村文化礼堂乡村风格浓郁,凸显乡贤复古元素;海宁市许村镇报国村文化礼堂将现代功能与自然风貌完美融合;嘉善县罗星街道和合文化礼堂建起了能容纳200人的和合礼堂小剧场……据统计,我市每年在农村文化礼堂中开展各类活动3.5万场次,惠及群众近100万人次,实现了农村文化礼堂大门常开、活动常在。

【记者手记】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列浙江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1,城乡差距为浙江省最小。

但嘉兴农村的富裕程度,不仅体现在经济程度上,更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既是仓廪实、衣食足,也是知礼节、明荣辱。我想,文化礼堂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