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这一主题是近年来许多作家思考的命题,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核心活动“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两届十月签约作家对话”在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举办。作家们在“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的主题下,围绕“新生活新文学”“生活对写作的本质影响”“文学写作和大众生活的关系”等话题展开讨论。

十月文学征稿(北京十月文学月)(1)

十月文学征稿(北京十月文学月)(2)

“当今时代,观众的口味、读者的口味都在变,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应该怎么创作?”作家刘庆邦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作家需要保持创作的定力,要尊重自己的天性,要从个人出发,要从生活出发,从心灵出发,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一个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生活,从实的地方出发,才能到达一种虚的、抽象的境地,这是创作的一个根本规律。”

十月文学征稿(北京十月文学月)(3)

作家宁肯一直关注北京纪实作品的书写,近年来,宁肯创作的《中关村笔记》《三个三重奏》《北京:城与年》等作品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关于如何面对新时代的写作,宁肯认为非虚构作品在呈现时代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和写作的关系,可以还原为生活对写作本质的影响。非虚构和生活之间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可以直接反映新时代的各种变化。生活是显露出来的东西,应该由非虚构去更好地完成记录。”

十月文学征稿(北京十月文学月)(4)

作家关仁山近期正在创作三卷本《雄安雄安》,谈及书写《雄安雄安》,关仁山表示,雄安是一座探索的城市,是未来试验田,“书写这一作品,不说给历史留下什么,起码是用文字细节记录下这个时代人是怎么奋斗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崔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