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鸣

科创板讨论热度升温,不少投资者千方百计向科创板交易资格靠拢。在两大硬指标中,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只能靠“熬”来实现,无法实现“弯道超车”;而“日均资产50万”则成为一些投资者重点突破的防线,“垫资开户”也因此应运而生。理论上来说,一个原本市值为零的账户,只要一千万资金驻留一天,便可以满足“日均资产50万”的要求。而这样的垫资行为,和监管层希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参与科创板的出发点背道而驰。根治“垫资开户”,需要疏堵结合,最关键是让投资者认识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参与科创板的投资。

牛市的“趋利性”催生“垫资开户”

之所以用两个硬性指标排除大部分散户直接投资科创板,显然和科创板具有较高风险性有关。在近期申报材料的过程中,就有亏损企业名列其中,虽然未必能成功登陆科创板,但也在侧面佐证其风险。用资金量筛选的方式尽管可能“误伤”,但却是相对公开透明的方式。而对科创板有兴趣、一时无法达到开通资格门槛的散户,也有大量公募基金可以间接参与,风险显然比直接投资要低。

尽管设门槛是为了保护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散户,但在现实中“垫资开户”不绝如缕,表明不少散户仍然存在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投机冲动。股市走好自然是首要原因,新老投资者都加大了对股市关注的力度,更何况A股一向有“炒新”的传统,科创板的波动幅度比现有A股要大,显然也吸引了散户关注的目光。另外,50万资金门槛说高也不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投资者即使原本账户达不到50万,通过其它方式筹集资金难度也不算大。因此,牛市中散户的“趋利性”,正是“垫资开户”现象的根本原因。

新老划断,增设门槛

既然“垫资开户”很大程度上是牛市的副产品,因此大幅调高开通门槛并不能起到完全防堵的作用。如果觉得有利可图,投资者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参与,就像此前新三板那样,垫资开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门槛甚至高达500万,是科创板的10倍。如果上调开通门槛,目前已经开通资格的100多万投资者是否需要重新确认资格?在科创板正式推出之前朝令夕改,显然不利于市场制度顶层设计的稳定性。

事实上,50万的门槛如果严格执行,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过滤掉一些风险承受能力不高的散户。现在,已经有券商针对账户资金大额流入流出进行监控,特别是“一千万资金放一天即达标”的情况,完全可以监测排除掉。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针对新申请开通资格的投资者,微调“50万门槛”,将现有的“日均资产50万”改为“每日资产均不低于50万”,这样可以排除一些市值勉强超过50万,持仓比例过高导致市值不稳定的投资者。同时,在符合“50万门槛”的申请者中,再增设同等风险程度交易资格24个月的门槛,如沪港通/深港通、股指期货、分级基金、融资融券四选一,在这四项资格门槛中至少有一项开通并交易满24个月以上,才能开通科创板交易资格。如果这两项措施可以到位,将可以有效排除至少是大幅延缓绝大部分“垫资开户”的投资者,让合适的投资者成为科创板的潜在投资者。

投资者教育两步走

除了增设更多的门槛之外,投资者教育显然更为重要。这个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开户前的教育,包括监管层的风险提示、正规媒体的全方位报道、开户时的考试等。这些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许多散户来说,仍然缺乏被套牢的切肤之痛。正如前几年新三板的“垫资开户”行为,随着市场的下行、流动性的缺失而早已不复存在。市场先生才是教育投资者的最好老师,让市场先生用实际走势来教育投资者,可说是更进一步的第二层次。

尽管A股有炒新情结,但从历史上看新开通的板块并非稳赚不赔。如1998年的封闭式基金、2004年的中小板、2009年的创业板,都在初期爆炒之后进入漫长的寻底,直到重新确立价值中枢之后,再出现大行情。相比之下,登陆科创板的公司的业绩稳定性、交易机制等带来的波动更大,一旦市场出现过度的追涨热情,极有可能出现高开低走或者大起大落的走势。对投资者来说,即使达到开通科创板的门槛,参与比重过大也未必适合。因此,敬畏市场、敬畏规则,才会让投资者远离“垫资开户”,真正参与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

(本文已刊发于2019年4月27日出版的《红周刊》)

小白开户会遇到什么问题(红刊财经根治垫资开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