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夜食堂》再次翻拍上映,豆瓣只给到了5.3的评分。
只要愿意看,几乎能次次一个人“包场”。
自黄磊版《深夜食堂》电视剧给了观众重创后,影帝梁家辉也来分羹“治愈系”,只是这碗鸡汤明显功力不足,索然无味。
大杂烩式的明星“一锅炖”,根本拯救不了口碑和票房。
《深夜食堂》
梁家辉的样貌和气质,不得不说确实是见过大风大浪的。
在电影中,他扮演战场退役回来的老兵。身手利落,分分钟给人过肩摔。
经营着一家弄堂里的小食堂,每日面无表情,观察着来店的每位客人,人们都称他为大叔。
和所有版本一样,大叔阅人无数,也知道着许多人的故事。
梁家辉的演技毋容置疑,可脸上有道一样的疤,不代表故事同样有深意。
整部电影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毫无亮点,还很矫情。
故事上,没有新意的内核,各种撒狗血。
比如,一位玩音乐的姑娘清晨来蹭饭,没多久发现了脑部重病,最后又来吃了一碗馄饨,不久后去世了。
虽然死亡更容易催泪,但这个点未免太刻意照搬。
比如,一位胖胖的嗅觉灵敏的香水女孩,为了见大学学长努力减肥,之后发现对方已婚了,来店里开始啃包子,只因为学长叫过她小包子。
所以,嗅觉灵敏跟这出戏有什么必然关系?包子在哪儿吃不一样?
这样的故事,是在治愈谁?
演员上,有着“明星大趴”的通病:想展现群像,却没让观众记住几个。
在食堂里,从第一场戏蹲到最后一场的三个人就忽略不计了,脸盲三人组夸张的表情让人以为这是部儿童剧。
如果你有仔细看过演员列表,就会发现明星阵容决定烂片程度。
这部电影版,梁家辉、魏晨、焦俊艳、郑欣宜、张艺上、金世佳、邓超、杨祐宁、彭于晏、刘涛、张一白、陈建州、蒋雯丽等。
看完电影能够记住的角色,只有魏晨饰演的“备胎”司机、焦俊艳饰演的音乐姑娘。
想想之前的国产剧版,阵容豪华,容纳了半个娱乐圈。
有赵又廷、张钧甯、陈意涵、戚薇等人气演员,海清、马苏、梁静、王迅、应采儿、杨谨华等实力派,何炅、萧敬腾、吴昕等活跃荧屏的跨界艺人,有刘昊然、胡冰卿、徐娇等新生代,还有金士杰、姚安濂、恬妞等老戏骨,参演人员将近100位。
就是这半个娱乐圈,成全了黄磊老师的“厨子戏”。2.8的评分,比《小时代》系列还让人难受。
不是这些演员只会拍烂片,而是烂片才需要咖位来夺人眼球。
疯狂堆砌明星艺人,让观众无法原谅的影视作品有太多。
不知道你还记得《封神传奇》吗?不巧也有梁家辉...
李连杰、范冰冰、黄晓明、杨颖、古天乐、文章、向佐、梁家辉、许晴、陈小春等等,也是国内的豪华阵容。
电影却烂极了,只有2.9分。
从科幻与魔幻混搭的商朝背景展示开场、到狐狸精的现身,乃至后来各种雷死人不偿命的台词、造型或桥段的出现,把观众雷了个轰顶。
还有喜剧《祖宗十九代》,作为贺岁档只拿得4.2分。
毫不夸张的说,它的阵容很吓人。仿佛郭老师能请的咖都来了。
岳云鹏、吴京、吴秀波、井柏然、林志玲、王宝强、大鹏、吴君如、李晨、杜淳、郑恺、欧弟、张国立、贾乃亮、张俪、马苏、萧敬腾、汪东城、于谦、黄磊、吴樾、孙艺洲、贾玲、谢依霖、孟非、郭麒麟、谢楠、王小利、张晨光、刘蓓、孙越等等。
洗脑宣传、抢占热档,一切看上去顺理成章,只是要故事没故事,要表演没表演,连图个乐呵的劲儿都没有。
花里胡哨的堆明星,投资成本都拿来当出场费。
上映前大肆宣传,上映后铺天盖地被骂,已经成为了国产片的某种常态。
当然,《深夜食堂》这部电影的差,也不仅仅是故事无脑和演员众多,还有食物的问题。
猫饭、煎红肠、茶泡饭、鸡蛋烧,换成糖藕、包子、馄饨的家常菜,做菜的样子总有股舌尖的味道,但吃起来一点都不香。
最生硬的,还有无处不在的酸奶。
硬植入的广告,观众看了后简直是一脸尴尬。
当然,比起剧版还是素一些。黄磊剧版中某品牌老坛酸菜面、二手房、菜籽油等强行刷存在感。
把温暖、治愈的生活小品变成了充满铜臭味的广告杂烩,惹人嫌弃。
我们理解的治愈,应该是食物下的温暖和寄托,而不只是恰好吃过。
原版《深夜食堂》给人的感觉,是深夜中的倾听,“一碗饭一个故事”。在空荡荡的夜里美食果腹,在孤独的时候有饭馆儿里的人陪伴着。
看日版《深夜食堂》,比起聊剧的本身,可能自身的感触会流露更多。
不管电影还是剧,都高居豆瓣榜单。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平静,这就是治愈系作品的魅力。
“深夜食堂,温暖的不只是胃,更是失落的心灵和孤独灵魂的收容站。”
现代人的压力巨大,看电影本就是普罗大众的消遣,《深夜食堂》这类却能起到陪伴、抚慰人心的作用。
治愈系电影,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可为什么我们连照搬都搬不好?
还举例那个音乐姑娘的故事吧。
原版中,姑娘说走进了食堂,跟大叔聊着天。
姑娘说,其实我是个歌手,不过唱的都是别人的歌,头上贴着“红不起来”的标签。
大叔说,你要是有宣传海报就拿一张来吧。我帮你贴在店里宣传。要不要顺便帮你卖CD?
第二天,姑娘就拿了一张宣传海报过来。海报上的她穿着和服,神色安静。海报写着“人海茫茫,随性遨游”八个字。
姑娘去世前,也来过食堂。
带着帽子,一头黑发已经不见了,面露疲容,她说自己是从医院溜出来的。
从前那么喜欢吃猫饭,那时连半碗也吃不下了。
这样的遗憾,观众很难不为之动情。
可这部电影版中,只把女孩的重病去世模仿透彻了。该有的细节统统没有,只剩下演员的单薄哭戏和表情。
说白了,就是懒得打磨剧本,只效仿了皮毛。
年轻且四肢健全,连续蹭吃蹭喝是会被打出去的,好吗!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社会环境。
日式的治愈,我们真的模仿不来,尤其是《深夜食堂》这一种。
日本独有的人文、社会、经济环境,脱离这个环境,只会变成四不像,或者说什么都不是。
首先,我们没有居酒屋文化。
江户时代,日本发展起了居酒屋。
很多人在酒屋“流连忘返”,那时的名称直译过来是“停下来喝酒”。
当时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厨艺不精又喜欢喝酒的单身男性遍地皆是。因此,喝酒吃饭一举两得的“居酒屋”,很好地满足了举国光棍的吃喝需求。
直到 1970 年代,居酒屋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依然停留“男性白领喝日本酒的地方”。
到80年代,居酒屋发展成连锁店模式,酒菜种类开始变得丰富,价格也更加平民化。居酒屋逐渐成为学生、公司社员、友人简单聚会的地方。
因为日本的社会压力巨大,人在这为了寻找安慰和孤独。
每一间居酒屋的老板都拥有自身的魅力,没有多么高级的料理,也许只是深夜醉酒后的一碗茶泡饭,还有让人怀念起家乡的玉子烧,以及恰到好处的沉默。
其次,国产拍不好,还有日式文化的水土不服。
不是把食物换成中国菜就算本土化。
猫饭、煎红肠、茶泡饭、鸡蛋烧,换成糖藕、包子、馄饨的家常菜,这不是文化改造。
把吃的拍的再好看有什么用?不如去看美食纪录片。
所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纵使梁家辉有着不错的演技,电影里明明做出的是中国菜,却让人找不到一丝的共鸣。
我们的孤独,不是胡编乱造的伪精致,坐在高脚凳上围着桌台吃鸡蛋苦瓜饼配酸奶。
我们的深夜难道不是在四方的小面馆,来一碗兰州拉面,多放辣椒?
治愈系并不是一种固定的风格。
治愈系,通俗的理解更趋向于烟火气。像是在帮你读懂人情世故,热爱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文、环境。每个国家、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独特治愈点。
我们中国人吃的治愈不是这一票,硬凹日式只会有东施效颦的感觉。
就像观看日本翻拍我们的《西游记》一样觉得滑稽和如此的不相容,因为理解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日本的日常向可能是《猫咪的好天气》、《海鸥食堂》,符合我们中国人口味的则是《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等等。
日本的校园可以是《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们有自己的《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
最起码,我们该知道自己的口味在哪儿。
中国并不是没有治愈系,只是没有太出彩、太高产罢了。
虽然大多带着商业气息,文艺未满,但是却有让人思考的氛围在。
比如当年大火的小妞电影《失恋33天》。
不得不说,里面的故事免不了一点,庸俗。可这是每一个“黄小仙儿”拼死抵抗的东西,却又是普罗大众们不能豁免的东西。
《志明与春娇》把都市寂寞和爱情,讲成了粗口情话。
人们对于这类型电影,是能找到感同身受的,也是符合我们的治愈。
只可惜当下,原创的治愈内容越来越少。多数从业者偷懒照搬、模仿,或者干脆直接拉原来的团队新瓶装旧酒。
盲目的搬运,让所有的治愈失去本来的意义,变成一个个狗血故事。
《深夜食堂》差口碑也并不是观众的原番情结,而是因为它根本没有复刻到情感。
当深夜食堂变成了做作的剧场,当茶泡饭变成了酸菜面,何谈治愈?
还不如去地摊撸串,来杯扎啤让人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