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通韵的评价(王同兴对中华通韵提出了几点意见)(1)

我对《中华通韵》(草案)的意见

王同兴

近日,从网上的一则消息中,得知盼望已久的汉语普通话诗韵标准《中华通韵》(草案)终于面世了。急切地看过《通韵》的韵目后,有些失望。想到这是国家语委的“十三五”课题,并已通过结项鉴定,似乎已无进言的必要。不过,作为长期使用今声韵的诗词作者,我还是想谈出自己的看法,

在我的期望里,作为“十三五”课题,《通韵》应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借鉴历史的经验,汲取今人的真知,成为普通话诗韵的集大成,不愧为现代汉语诗韵的国家标准。

如果从1913年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通过《注音字母》,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国音算起,普通话的推广已逾百年。百年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出现了众多的普通话韵书(韵表)。其中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我以为有以下几种:

十三辙,是长期流行于北方戏曲界、口耳相传的韵表。1933年,张洵如将《国音常用字表》编成《北京音系十三辙》,结束了十三辙有韵无书的历史。十三辙的主要缺欠在“支齐”(或称一七)辙上。这一辙包含韵母支、齐、鱼、儿,其中齐、鱼可以通押,而其余各个韵之间是不能通押的。

对中华通韵的评价(王同兴对中华通韵提出了几点意见)(2)

《中华新韵》,由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辑,分立十八韵,经行政院核定公布于1940年。十八韵之立是第一次对普通话诗韵系统的科学阐释,具有开创之功,奠定了现代汉语诗韵的基础。其缺欠有二:一是在立韵上,“五支”实含知、思两韵,没有彻底贯彻同声同韵的标准,有损诗韵系统的统一;二是在体例上单列“仄声•入声”,不合乎普通话语音实际,造成普通话除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之外还有入声的错觉,这是迁就古韵(平水韵)的结果。

《诗韵新编》,1965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197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发行,多次印刷。而《诗韵新编》是以《中华新韵》为蓝本的,自然地承袭了《中华今韵》的缺欠,同时还增添了新的错误,即在《凡例》中规定“五支”“六儿”“七齐”可以通押, “十姑”“十一鱼”可以通押,入声字通押有AB两法。这完全是古韵的照搬,根本上违反了普通话语音系统,破坏十八韵的科学性,影响恶劣。前些年出现的硬把中古音系揽入普通话音系的所谓《宽韵》,就是这种错误发展的恶果。

对中华通韵的评价(王同兴对中华通韵提出了几点意见)(3)

《〈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赵京战编,公布于《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这是新时期诗韵改革的积极成果。主要是继承了十三辙简明实用的诗韵体系及合理的内核,把“支韵”独立起来,纠正了十三辙和《诗韵新编》的错误。遗憾的是纠正得不彻底,仍把儿韵留在齐韵里。

《中华今韵》,杨发兴编辑出版于2005年,2015年修订再版。立韵19韵(十五部)。十九韵中有四组通押(同用)韵,即二喔与三鹅,四衣与五迂,九思与十知,十八亨与十九轰。合并通押韵,十九韵就成为十五部。十九韵是严韵,十五部是宽韵;既可以严用,严而有据;也可以宽用,宽而有度。十九韵(十五部)继承了十八韵的科学性,吸纳了十四韵的新成果,兼具十三辙的实用性,消除了十三辙、《诗韵新编》、十四韵各自存在的缺欠和错误。总之,十九韵(十五部)完整准确地反映了普通话的诗韵系统,充分展现了普通话语音的音韵美。

对中华通韵的评价(王同兴对中华通韵提出了几点意见)(4)

对比以上韵书(韵表),我认为《通韵》存在明显问题。

《通韵》分立十六韵。问题之一出在“三鹅”韵上。

《通韵》把韵母e(鹅)与韵母ie(耶)、ue(约)合为一个“三鹅”韵。其原因可能是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三、韵母表》把韵母e(鹅)与韵母ie(耶)、ue(约)排列在同一行里,误以为这三个韵母同韵。其实,韵母e(鹅)与韵母ie(耶)、ue(约)中的e,并不是同一个字母。后者实际是ê(せ)。《韵母表》在注(3)里也明白地说道:“韵母せ在单用时写成ê。”可见,这里是借用e代替ê。《汉语拼音方案》所以借用e代替ê,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字母,同时在实际认读和拼写中二者并不能混淆。在《韵母表》里只能如此排列,我们学习使用时必须明了其缘由。从发音原理上看,e是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而ê是舌面前、中高、不圆唇元音。(见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二者舌位明显不同,这就决定了二者声音的不同;元音又是韵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音节和谐(押韵)与否的决定因素。据此可知,e(鹅)与ê(せ)是不同的单韵母,而且不具备通押的条件,分立为不同的韵(韵目)是有科学根据的。《诗韵新编》分立为“三歌”‘四皆”,十三辙分别为“二波歌”“三皆学”,十四韵分为“二波(含歌)”“三皆”,《中华今韵》分立为“三鹅”“七耶”,都是正确的。《通韵》捏合韵母e(鹅)与韵母ie(耶)和ue(约)为一个韵目,既不科学,也不可行。

对中华通韵的评价(王同兴对中华通韵提出了几点意见)(5)

《通韵》的再一个问题出在“四衣”韵上。

《通韵》把韵母i(衣)与韵母-i(支)合为一个“四衣”韵,也是不科学的。从发音上看,韵母i(衣)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属于舌面元音。而-i属于舌尖元音。-i又分舌尖前-i和舌尖后-i(同前)《韵母表》在注(1)里也明确指出:“知、蚩、尸、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用i,即知、蚩、尸、日、资、雌、思等字拼作2hi,chi,shi、ri、zi、ci、si。”这里同样是出于减少字母的目的,用韵母i代替知;蚩、尸、日、资、雌、思这七个音节的韵母,在书写上用-i来表示。既然i(衣)与-i(支)是不同的韵母,又不具备通押条件,就应分立不同的韵目。《诗韵新编》分立“七齐”“四支”,这是正确的;但主张齐韵与支韵可以通押,是对古韵的依附,不符合普通话语音实际。十四韵对此作了纠正,独立“十三支”,这是对古韵影响的清除,是与时俱进。《通韵》又将齐支并为一韵,显然是倒退。

《通韵》韵表没有关于通押的说明,十六个韵目是否都是独用韵,无法判定。从元音发音原理上看,十六韵中有两组韵是应该而且可以通押的:一是喔韵与鹅韵,二是英韵与雍韵。再有就是衣韵不应与知韵并为一韵,而应与迂韵通押(或并为一韵)。这些已是使用普通话人们的常识,不再细说了。

要之,《通韵》在立韵上缺少普通话语音学的支持,没有认真遵守《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所立韵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2018年5月26日

对中华通韵的评价(王同兴对中华通韵提出了几点意见)(6)

作者简介

王同兴,笔名彤星,1940年1月生,黑龙江宁安人。曾任鹤岗市文联主席、鹤岗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鹤鸣诗刊》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著有《彤星诗稿》《晚得斋吟稿》《晚得斋吟稿续编》《诗词声韵谈》《诗词格律知识》等。五律《爱国石》曾获第四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

相关链接

「黑龙江宁安·王同兴诗词」花犹未放惊家变,祸不单行恨病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