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点科普
阿富汗地震牵动着大家的心,死亡人数超过1500人,创造了当地20年来因地震死亡人数之最。
我国也是小震频发,比如(中国)台湾屏东县海域5.3级地震,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3.0级地震等;大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了,它给中国人带来的伤痛永远根植心底。
因此,对地震的预测与监控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张衡地动仪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监测仪器,一直流传至今。
旧版本的教科书上都有关于地动仪的相关信息介绍,但新版的教科书已经没有了,中科院院士甚至声称:我在房梁上吊一块肉都比这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如院士所说的,张衡地动仪并不具备监测地震的效果?
张衡与地动仪
张衡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发明家、天文学家,被称为“南阳五圣之一”,也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大家可能并不了解张衡在天文、文学领域的成就,但都知道他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候风地动仪,即检测地震动向的仪器。
《后汉书·张衡传》中有记载:
地动仪整体由精铜制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外观有精雕细琢的精美图画和文字,以及八条面向不同方位、口含铜珠的龙,龙的下方有对应张大口的蟾蜍;内部有一根支柱,旁边有八道机关,是典型的牙套装置。
地动仪监测地震的方式,以前的教科书上有明细的介绍:
当地动仪对应的某个方向发生地震的时候,这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珠会掉到对应的蟾蜍嘴里。
学生时代的人学到这个篇章时,敬佩之意和骄傲之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制作出了如此先进的仪器,不得不说,张衡真的很强!
张衡地动仪模型被移出教科书,院士声称:房梁下吊块肉都比它强
令人遗憾的是,张衡几千年前所制造的地动仪并没有实物或者是有明确的图纸传承下来,因为种种因素,在西晋末年就不见踪影了,大家所知道的信息大多是从记载中获得的。
因此,许多人也怀疑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近年来关于地震仪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表示质疑。
2010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张衡地动仪被称作中国古代伟大科技发明的典范,地动仪的模型和检测方式也深深印在几代中国人的脑海中,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记忆和骄傲。
然而,2017年秋天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有关张衡和地动仪的内容被完全删除,若非刻意了解,地动仪的模型在青少年的脑海中渐渐模糊。
关于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一事,科普作家发文表示:几千年前张衡所造出来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天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只是个摆设”;有的院士称,它的模型简陋粗糙,对地震的敏感度甚至比居民体感还低。
奥利人雷立伯认为:中国人对张衡的崇拜、信仰,是不科学的,无实用性;主攻地震学的中科院院士傅承义在讲座中讨论地动仪时,更是直言不讳:房梁吊块肉都比那模型强!
不过,赞同和支持地动仪真实性的人也不少,比如中科院人文学院教师陈天嘉。
关于地动仪是否真的具有检测地震的功能,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史料考察和科学实验才能证明,而它被移出教科书,原因在于复原的模型存在不确定性。
教科书上的地动仪到底是怎么来的?
教科书上的地动仪模型是根据《后汉书·张衡传》中的相关记载,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王振铎先生制作而成的。
除了外形的记载外,王振铎先生根据其内部有支柱的记录推测出地震仪采用的是直立杆原理,又以英国人米尔恩对悬垂摆所采用的原理为参考,于1936年对地动仪进行了图形复原。
1951年时,王振铎先生又参照日本人原尊礼和今村明恒对直立杆工作原理的推断,结合记载按照1:10制作出了木质地动仪模型,并将其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但此时的模型并未完美。
《人民画报》于1952年刊登介绍了王振铎先生所制作出来的地动仪模型,中国特种邮票也于次年进行选印;
除此之外,这个递送一模型还多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为文化载体进行对外宣传,也被当作“国礼”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展出,与其同时被展出的还有美国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可见地动仪的国际影响有多重要。
王振铎先生所造出来的地动仪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向全世界彰显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果,宣传效果非常好。
因此,王振铎先生所制作的地动仪模型被收编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里,中国地震局几十年来也用其作为标志,直到文史界的争议越来越大才更换了。
张衡地动仪为什么会被移出教科书?
更准确地来说,是由王振铎先生制作的地动仪模型被移出教科书,原因也很简单:由于内部结构不合理,龙珠根本无法掉落,它并不具备预测地震的能力。
也就是说,这个模型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直立杠杆原理依靠的是物体的不稳定平衡来实现的,但它的灵敏度并不高,马车或者大型物件的倾塌都会使其产生反应,无法具体判断究竟是地震还是外界物理因素造成的珠子掉落,地震学也证明这种原理不适合用作地震报警器。
而且,按照这个模型制作出来的地动仪,没有一个具备监测地震的功能;在访问日本时,甚至出现解说人员用木棍推一下龙珠才掉落的尴尬局面。
房梁下吊块肉是最基本的天然验震结构,所以傅承义说出这样的话也无可厚非。
一时间,国内外的文史家和科普专家纷纷提出质疑,批评文章也不断涌出。
直到冯锐重新确定了核心部件的形态和构造,将散落在四周的蟾蜍固定在樽体上,利用公元134年的陇西波动进行测试,龙珠掉落,也不会受到其它纵波的干扰,1700年前的宝贝才重新“问世”。
为了纠正教科书上的错误,冯锐多番游走,这才将王振铎先生制作的地动仪模型移出了教科书。
科学总是在不断确认和推翻中前进,例如继地动仪后,上海交大教授又提出司南模型也该被删除的论断,因为仿制王振铎先生制作出来司南模型根本无法指南,和地动仪无法验震是一个道理。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冯锐所还原的地动仪确实比王振铎先生的要高,但毕竟已经过了一千多年,100%还原真正的地动仪可能性不算大。
或许在未来,又有新的专家在冯锐的基础之上再度进行更高度的还原也尚未可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