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1)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2)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3)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4)

思维导图

写在前面

只要你登上高山之巅,放眼远望,只见暮色四合,野云低垂,落日的光芒刺破乌云,长长的雁阵从光影之间悠然飞过,眼前鲜花盛开,远处群鸟起落,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面对如此生动的自然景观,你肯定会陷入沉思:

这一切由谁造就?为什么会有人类在欣赏这一美景?人类又从何而来?

古老的东方文明最初的解释:女娲用泥巴捏造;

印第安人最初的解释:是鸭子用脚踢出来的:

圣经最初的解释: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

除了神学之外,此类终极问题原本只是哲学家自我娱乐的游戏,后来才变成了科学问题。

在达尔文之前,世间的一切都笼罩在诸神的光辉之下,尽管没有任何人目睹确切的神迹。

真正吹响号角向神秘观宣战的科学家,不是哥白尼,也不是伽利略,而是被严重低估的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他是第一个试图用严谨的逻辑把上帝拉下神坛的人,正是这种敢于挑战信仰权威的精神,拉开了重新定义人类起源的序幕。

这是一个不以胜败论英雄的时代,这场战争最终带来的是科学的进步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

了解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领略前所未有的思维冲击。

无论胜负,每个渴求真理的人都应该了解这场百年论战,那不只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智慧的狂欢和精神的洗礼。

进化,将成为一场永无止境的伟大战争。

本文共计9049字

阅读时长约16min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5)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6)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7)

其实你不懂进化论

今天要讨论的书是《其实你不懂进化论》,这是一部介绍进化论发展历史的科普著作。

这个略带调侃意味的书名,可能道出了一个普遍现实,那就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进化论,都知道它是19世纪达尔文等人提出来的物种起源假说,也都熟悉那脍炙人口的八字箴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但进化论到底研究了些什么,它为何被誉为伟大的科学发现,又为何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清楚。

毫不夸张地说,进化论是一门彻底颠覆人类对自然界以及自我认知的理论——在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是神创造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当然,这个“神”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名字。

在那之后,人们对生命的起源、对宗教信仰、对社会运行法则,都有了全新的认知。

不难想象,这样一套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在宗教界、科学界和普通民众心中,都必然产生巨大冲击。

事实上,从进化论诞生的那天起,围绕它展开的论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资格加入这场科学论战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包括达尔文、拉马克、华莱士、赫胥黎、斯宾塞、孟德尔、道金斯等等,可谓群星璀璨。

与科学论战相伴随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进化论的歪曲和利用,把它当作政治动员或者谋求私利的工具,比如,优生学倡导者、殖民主义者、纳粹分子、种族歧视者,都曾打着进化论的旗号进行杀戮或掠夺。

可以说,进化论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数不清的科学论战,也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沟沟坎坎,它是一部波澜壮阔又惊心动魄的历史。

你可能会有疑问,今天我们为何还要去学习进化论,还要去了解那段历史呢?

这是因为,进化论虽然诞生于一个半世纪以前,但它并没有过时,相反,它在争论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如今,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基石,更被广泛应用于很多人文和社会科学。如果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今天在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加上进化的视角。在西方社会更是如此,是否懂一些进化论,以及是否懂一些量子力学,被视为衡量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指标。

这本《其实你不懂进化论》,恰好为我们系统地梳理了一百多年来进化论的发展史,书中对进化论的卓越贡献和理论缺憾,都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的作者史钧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是生物学博士,任教于安徽科技学院,长期从事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领域的科普写作,有扎实的理论和文字功底,能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硬核科学知识。

今天,分三个部分来为讨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谈进化论是如何诞生的,谁才是真正的“进化论之父”?

第二部分,谈进化论在发展过程中,都遭遇过哪些有趣的科学论战?

第三部分,谈进化论在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时,都产生了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搞懂了这些问题,我们才算基本搞懂了进化论。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8)

进化的诞生

进化论是如何诞生的?

其实,进化论的产生,源于对一个古老命题的追问,那就是世界和人类到底是怎么来的?

人在面对四季轮回、万物生长和生老病死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去遐想万物起源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最早的哲学、宗教和神话传说。

在西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圣经》里的“神创论”,也就是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类和所有动植物,上帝创造完之后,世上的物种就再也没有改变过。

在一千多年里,教会在欧洲把持着对万物起源的解释权,“神创论”的地位稳如磐石。

不仅神学家笃信“神创论”,就连很多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比如物理学家牛顿、化学家波义耳、昆虫学家法布尔,都是“神创论”的坚定信奉者。

他们虽然在科学领域各有成就,但会把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比如,牛顿就认为是上帝提供了“第一推动力”,启动了宇宙的最初程序。

那么,颠覆人类认知的进化论,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

或者说,谁才是“进化论之父”呢?

法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想为本国争夺这个殊荣,法国的拉马克、英国的达尔文和华莱士、德国的歌德和莱布尼茨,都曾是这个头衔的竞争者。

不过,歌德和莱布尼茨虽然有过零星的生物进化观点,但与系统的进化论相去甚远,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我们重点说说前面三位,他们都是进化论无可置疑的先驱。

那么,第一个向“神创论”宣战的科学家是谁呢?

其实不是大家最熟悉的达尔文,而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法国生物学家,他叫拉马克。

拉马克生于1744年,比达尔文大65岁,曾担任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一个提出进化理论,并试图用严谨的逻辑把上帝拉下神坛的人。

他对大量软体动物的化石进行归类和排列,从中找到一条线性的进化关系,从中认识到,动物可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不是像神创论所宣称的那样——物种永远不变。

他甚至强烈反对物种的概念,认为物种是人为制造的假象,自然界并不存在一个个独立的物种,因为所有的生物都处于连续的变化之中。

1809年,拉马克出版了代表作《动物学哲学》,这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早整整50年。

在书里,拉马克详细讨论了动物的分类与进化过程,并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观,那就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简而言之,就是物种是可变的,可以“进”,也可以“退”,生物会对环境做出反应,改变性状,而且这种改变会遗传下去。

他认为,长颈鹿的长脖子就是“用进”的表现,长颈鹿的祖先原本是矮个子,但因为低处的树叶不够吃,不得不拼命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一代代下来,脖子越伸越长,终于成为现在的样子。

而“废退”的典型是裸鼹鼠的眼睛,它们长年生长在地下的洞穴里,见不到阳光,所以视力慢慢退化。拉马克认为,这些性状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后天获得的,而且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叫“获得性遗传”。

不过,达尔文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都不太赞同。

在当时,物种不变是《圣经》里不容挑战的“真理”,所以,拉马克的进化理论被抨击为异端邪说。

尽管拉马克也担心被宗教和政治势力迫害,但他拒绝改变主张。

他虽然没有被宗教裁判所烧死,但拿破仑命令法国大学管理部门把他除名,同时停止了他作为科学院院士的一切待遇。

他的理论在生前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但后世总算没有把他遗忘。

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法国人为他竖起雕像,并在雕像的底座上写着“进化论的创始人”,但这个称谓并没有得到世界的公认。

“用进废退”的观点很多人都听说过,但作为提出者,拉马克本人也解释不了自然界为何会“用进废退”,他只好把它归功于上帝,可见,他到最后并没有摆脱自然神学的影响。

所以,本书作者认为,虽然拉马克扣动了科学对战宗教的扳机,但并没有打响,因为打出去的是哑弹,而真正扣动扳机并射中要害的人是达尔文。

今天,我们都公认达尔文为“进化论之父”,殊不知,这顶桂冠当年差点被一位更年轻的博物学者华莱士给抢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831年12月,在拉马克黯然离世两年后,年仅21岁、刚从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的达尔文,登上了英国皇家军舰“贝格尔号”,开启了长达五年的环球航行。

这趟航行的目的是修改英国海军航海图,顺便考察沿途的海岸和港湾,船上需要配备一名博物学者。

奇怪的是,达尔文并不是作为博物学者登船,而是作为一个陪船长聊天解闷的角色,而那名真正的博物学者,在半路因为觉得工作乏味而托病回家了,反而是达尔文对博物学工作产生了极大兴趣。

每次轮船靠岸,他都会上岸游历一番,并雇佣民工采集动植物标本。

漫长的海上漂泊对他的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五年后,他带着大量标本和日记回国,随后与一位富有的表姐结婚,并搬到伦敦的郊外居住。

在一座乡间别墅里,达尔文花了十多年时间整理资料,并在花园里培育了很多动植物,用于观察和研究。

他不断思考物种起源和进化的问题,他相信进化是简单的事实,已不再需要怀疑,问题是生物为什么进化和如何进化。

由于身体不太好,再加上对宗教的顾忌和资料整理工作的繁杂,达尔文一直没能把自己对物种进化的思考写成系统的文章或书籍,直到遇到比他年轻14岁的博物学者华莱士,他才突然有了紧迫的意识,要把二十多年的思考成果迅速写出来,并公诸于世。

华莱士也是英国人,但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动物拟态现象就是他第一个发现的。

他有十多年的野外考察经历,先后到亚马逊流域、马来群岛和印尼群岛考察,收集了十万多件动植物标本。

1855年,32岁的华莱士写下一篇论文《论新物种发生的规律》,明确提出现有物种是由相近的祖先进化而来。

达尔文在杂志上读到这篇文章后,主动给华莱士写信,说同意他文章里说的每一句话,并表示自己也有一些相关思考,但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后来两人成为密友。

三年后,华莱士在野外考察时感染疟疾,他在病床上顿悟:在自然界中,只有最强壮或最敏捷的动物才能活下来;所有生物都可能发生变异而产生变种,而环境会清除适应能力较弱的变种,只有适应能力较强的变种才能活下来,并最终变成新的物种。

这就是物种进化,而物种进化的终极动力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论的核心观点,年仅35岁的华莱士,独立发现了这个自然界的奥秘,他激动不已,迅速地把这些想法写成文章,并寄给自己的知己达尔文。

达尔文在收到文章后,却陷入巨大的烦恼之中,因为华莱士的观点竟然与他冥思苦想了二十多年的观点不谋而合。

他陷入两难的境地:他可以推荐华莱士的论文抢在自己之前发表,但以后人们谈起生物进化论时,就很少会提起他的名字,而只会提起华莱士,那么,他这些年的辛劳也就会被全部淹没;

但是,如果不推荐华莱士的论文,又似乎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如果和华莱士争夺优先权,有一天很可能会被后人鄙视。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达尔文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他立即整理了一份简洁的文章纲要,并把这份纲要和华莱士的文章在同一期学术期刊上发表。

华莱士并没有想过争夺优先权的问题,他后来给达尔文写信说,能和达尔文同时想到自然选择理论是非常荣幸的事情。有意思的是,这两篇文章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但这件事情刺激了达尔文,他决定不再拖延,而是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之前二十多年都没有写成的书稿。

他放弃了写一部鸿篇巨著的计划,而是用一本相对简洁的作品,快速地向世人公布自己的进化理论。这本书在1859年11月出版,上市当天,印刷的一千多本就被抢购一空,此后十二年达尔文修订了六次,这本书就是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它的全名是《物种起源:生命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或优势种生存的必然结果》。

从头至尾,华莱士没有跟达尔文抢过风头,而是大度地向达尔文表示:

“我将永远坚持进化论是您个人的成就。”

还说:“达尔文的理论就像是漫长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所有渴望了解自然规律的人指明了方向。”

为了表明心迹,他甚至专门出版了一本进化论专著,就命名为《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主义”这个词被沿用至今,早已经成为进化论的代名词。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9)

进化的挑战

《物种起源》全盘否定了“神创论”,认为物种是在自然选择中不断进化而来,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连续的。

在化石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达尔文天才般地推断出:所有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现在的世界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物,只不过是长期物种分化的结果。

在“神创论”一统天下的时代,进化论的出现无异于引爆了一颗精神原子弹,它的影响力从学术界急遽扩散到全社会,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大有人在。《物种起源》很快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传播,在生物学界内部,国内外的众多重量级学者也都积极响应,向达尔文致意。

然而,反对进化论的人,则毫不客气地斥责达尔文是“魔鬼牧师”,称他是“欧洲最危险的人”。

剑桥大学图书馆迫于舆论压力,甚至一度禁止借阅《物种起源》。面对巨大的争议,达尔文是如何应对的呢?

他生性不喜欢争论,再加上身体欠佳,更是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各种批评。

他转身投入到新的写作当中,继续研究人类和动物学问题,后来出版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和《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等著作,从各种角度进一步论证进化学说,他根本没有时间参加论战。达尔文于1882年逝世,他在生前便获得巨大声望,遗体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与牛顿的墓毗邻,但外界对进化论的争论并没有就此停止。

相反,随着遗传学、细胞学、基因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议题和生物学证据加入进来,但这些争论并没有动摇进化论的地位,而是让进化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也就是说,进化论也在“进化”。那么,科学界到底展开了哪些论战呢?

书里讲到很多,包括生物的自私与利他、生物的爆发和灭绝、基因的突变和渐变、物种选择的层次、动物的性选择等,限于时间,这里我主要说说前两个,这也是大众关注度和学界讨论热度比较高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自私与利他,或者说竞争与合作的问题。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生物必须在残酷的竞争中寻找生存机会,否则就可能会被淘汰,所以,生物必须自私,当然,这里说的“自私”是一个中性词,不带贬义。

后来,基因学进一步表明,基因存在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断得到复制和遗传。不过,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还存在一个截然相反的现象,那就是有大量的合作和利他行为。

比如,工蜂和工蚁会无私地为蜂后和蚁王服务;鲸鱼会背着行动不便的同伴到处游动,帮助它们恢复健康;狼有时会为了保护同伴而牺牲自己;鸟类为了给同伴报警不惜暴露自己。

还有,物种内部的打斗基本都是点到为止,一般不会置对手于死地,只要决出胜负,战斗就结束了,对对手的容忍显然也不符合竞争理论。那么,动物的这些利他或合作行为该如何解释呢?

作者认为,利他行为是对达尔文理论的严重挑战,因为那似乎不利于生存需要,达尔文也曾对此大惑不解,承认这是自然选择理论需要特别解释的反例。

因为生存竞争和利他行为,是两个无法兼容的现象,很难在同一个理论体系里同时得到完美的解释。然而,后来生物学家们还是提出了各种理由。

比如,有人认为,利他的目的其实也是一种自私,是为了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为了以后自己能得到帮助,或者为了在群体中建立长期的信任感,从而获利,等等。

而有的行为表面上是利他,其实本质上是出于有利于自我生存的目的,比如鸟儿报警会让同伴惊飞起来,这样老鹰就没法下手,这样反而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综合来看,生物界的竞争,并非单次的零和博弈,而是长期的反复博弈,因此,合作和利他其实也是生物进化出来的生存手段,这与自然选择理论并不冲突。这里要说的第二场论战,是关于生物爆发和灭绝的问题。

前面说过,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渐进演化的,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生物大爆发,但是,后来的化石证据表明,在寒武纪时期出现了生物大爆发。

寒武纪是指5.6亿年前到5.3亿年前,在那3000万年里,物种的门类迅速增多,复杂程度也迅速上升。

在此之前的三十多亿年,地球上几乎都是单细胞生物的天下,但在寒武纪集中涌现了大量新的物种,现代动物界中90%以上的类别,都起始于寒武纪早期。以当时的生物学和考古学水平,达尔文没法对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做出合理的解释,他认为是更早期的化石没有被发现,但后来更早期的单细胞生物化石、软体动物化石被发现得越来越多,化石证据越来越清晰地表明,确实存在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现象。这至今仍然是生物学界的一个重大谜题,英国当代动物学家安德鲁• 帕克,在《第一只眼》这本书里对这个问题有专门解答。

他认为,在寒武纪,有动物进化出了地球上的第一只眼睛,这个完美的器官让它成为最敏捷的猎手,视觉的出现开创了新的生存法则,动物为了躲避进攻,突然加速了进化过程,因而出现了物种大爆发的现象。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仍然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论证。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寒武纪出现了物种大爆发,但在那3000万年里,生物的演化仍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这并没有违背达尔文的理论。与物种大爆发相对的是物种大灭绝,达尔文认为物种只会慢慢灭绝,这是长期生存竞争的必然结果,但后来的化石证据表明,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五次物种大灭绝,受到最多关注的是二叠纪和白垩纪大灭绝。

在二叠纪末期,地球上90%以上的物种都消失了,在白垩纪,物种的灭绝率达到85%,其中就包括恐龙。

关于几次物种灭绝的原因,生物学界至今仍在争论之中。这些争论,让进化论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10)

进化的影响

好,前面的这些讨论,我们都是把进化论当作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进化论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生物,人类无疑具有一般生物的共同特征,然而,人又是极其特殊的一种生物,因为人具有高等智慧和伦理道德。

那么,是否能把进化论的所有结论都直接套用在人类社会呢?

这个问题困扰过包括达尔文、赫胥黎在内的很多人。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个问题。你可能听说过一个词,叫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提倡在人类社会也要讲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一些地区推动过社会变革和民族富强,但也间接地造成过巨大的人道灾难。它为什么会造成截然相反的两种后果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到底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般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是英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但其实,“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词并不是由他所创,而是后世把这顶帽子追加在他的头上。

因为他曾经用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并在《进化的假说》这本书里率先提出了“社会进化”思想,这比《物种起源》的出版还要早几年。斯宾塞是与达尔文同时期的英国人,涉猎甚广,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亚里士多德”。

他很欣赏达尔文的理论,在达尔文去世时,他打破自己的惯例,去参加了葬礼。

有人把斯宾塞描述成一个残忍无情的人,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曾以社会正义的名义对抗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然而,斯宾塞的一些社会主张很特别,他认为:“社会中的无能者必然贫困,做事轻率的人肯定会受到更多的挫折,而那些懒惰的家伙注定要挨饿,勤奋的人当然会占有更多的资源,愚蠢的笨蛋明显是可以用来嘲笑的。

这些现象正是‘适者生存’。”因此,政府简单的救济政策不会对穷人有什么用处。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作者认为,斯宾塞真正想表达的是:

“适者生存”引发的自由竞争会激发人们的潜能,会催促人们不断奋斗。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变得更加勤勉自律、善良理性,并充满正义感,成为更优秀的人。在作者看来,其实达尔文本人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标志就是他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明确地把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运用到人类身上。

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竞争和优胜劣汰?

在这个问题上,达尔文的忠实追随者赫胥黎也表现得有些冷酷,他说,“进化过程不为美学或伦理学提供理论基础,进化本身并不在乎所谓道德,也不承担责任。”

这种不顾道德、过于理性的生物学观点,使得社会达尔文主义饱受诟病。那么,社会达尔文主义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先说积极的影响。

我们拿近代中国举例,进化论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引发了社会思潮和政治变革。

在史钧看来,那本挂名“赫胥黎著”的名著《天演论》,其实是思想家严复截取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演绎发挥,最后合成的一部社会达尔文主义著作。后来,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人也都积极推广,一时间,进化论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很多人在取名字的时候,都会参照进化论的流行语。

比如,思想家胡适的“适”字,就取自“适者生存”;民国政要陈炯明给自己取字“竞存”,也来自“物竞”和“生存”两个词。

社会达尔文主义让当时的中国人精神为之一振,它提醒国人奋发图强、保国保种,不然就会落后挨打,这种精神激励,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如果这种激励不能被正确应用,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典型的例子是纳粹德国对进化论的滥用。

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纳粹的理论资源,希特勒在制定政策时非常倚重进化论,他提倡严格的优生学,禁止低智商或有精神疾病的人生育,对他们强制绝育,而那些所谓优秀的妇女则被要求多怀孕,以此来制造更多的“雅利安人”。

另外,他们禁止“劣等种族”和“优等种族”通婚,以此来保护“优等种族”基因的纯洁性。

而“优等种族论”的终极方案,就是对数百万犹太人、吉卜赛人和塞尔维亚人的大屠杀。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相信,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因而,那些弱肉强食的杀戮和掠夺,是人类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这种思想为殖民主义者的暴行提供了借口,他们可以举着让全人类共同进步的旗帜,肆无忌惮地在殖民地展开掠夺。

此外,社会达尔文主义还为种族歧视者提供了理由,白种人自认为是在生物竞争中获胜的优等种族,因此,可以心安理得地奴役黑人。可以说,进化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滥用,造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这是它的创立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11)

最后

当然,如今社会达尔文主义已经变得臭名昭著,人类对殖民掠夺、优生学、大屠杀和种族歧视,已经有过深刻的反省。进化论适用于观察和理解自然,但并不完全适用于解释人类社会,这是因为人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生物性,超越趋利避害的求生本能。

人类社会不同于荒野丛林,人具有道德伦理,具有爱的能力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是任何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进化论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不断被时间和实践检验,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和生物学证据表明,进化论不只是一种假说,而是一门跨越时空的伟大科学。

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地为它注入新内容,从“经典进化论”发展到“现代综合进化论”。

今天,已经有科学家在用进化论解释宇宙的起源问题,那被认为是广义的进化论。我们会发现,“进化”已经成为人们在解释世界时最常用的理论之一,进化论的影响早已超越科学的边界,它重新塑造着人类的生命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12)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13)

进化论是什么时间写的(其实你不懂进化论)(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