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新春走基层·我看见#

河南商报记者 吴涛

从郑州去焦作需要什么(春节回家路郑州到焦作)(1)

有个段话说的很文艺,叫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但同样的话,放在不同的事儿上,可能就是不同的感觉。

比如:从前车马慢,一年只够回一次家。

我的老家在焦作,距离郑州大约90公里,开车走高速用不了一个小时。

对于我这种骑电动车都不敢把电门拧到最大的人来说,学开车始终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儿。

所以,每次从郑州往焦作走,我能依靠的,只有公共交通工具。

大约从2010年起,我开始从郑州往返焦作。其实,即使是那时算起,郑焦之间的交通与其他地方相比,仍然算得上便利,但人总要有一颗追求的心不是吗?

2009年:

大巴和黑车的天下

2009年,郑焦之间的公共出行方式只有两种,大巴和火车。火车需要先去往新乡,然后才继续开往焦作,耗时过长,很少有人选择火车的方式。

2009年寒假,我出了郑州火车站,往对面的长途客运站买票。

那时,还没有流行手机订票,能买到的票的原因只取决于运气的好坏。

我是早上到的郑州站,但买到的汽车票却排到了下午。

当时人生地不熟,我就缩在汽车的候车厅里整整待了几个小时。

后来等开学的时候,我知道了“黑车”的存在,起初是那种小型的面包车,一个车子能坐7个人,送到现在银基商贸城附近,比大巴的时间要快很多。

有段时间,我还挺喜欢坐这种黑车。速度快,还比较便宜。随着市场的扩大,这些零散的黑车司机也渐渐形成了类似营运的组织,有专业的客服和调度。

2010年--2013年:

排着S型队伍的郑州新北站

到了2010年,郑州焦作之间的城际公交首次开通,全程票价16元,虽然耗时要两个半小时,但胜在票价便宜。

挺适合我这种钱不多,就是时间多的人。

但由于与我相同的人数实在太多,我们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2013年春节前,我在郑州实习结束后准备回家。那会儿郑州新北站还没有完全修好,大院里还是一片泥土地。

那时候的每次节假日前,北站大院里都会密密麻麻排满人,地方不够,队伍要连着拐几个“S”型才能排下。

当时郑焦城际公交一共只有二三十辆车,每次有车子进站,都会激起队伍里一阵骚动,接着又恢复平静。

等到最后,没有人再有力气抱怨,几百米的队伍里只有沉默。

等排到我时,路边的路灯已经亮了,而我一般都是上午就去车站了。

车子跑在路上,远处开始有零星的烟花闪烁,于是年味才又从心底泛起。

虽然城际公交的耗时以及反人类的座椅设计(后排座椅只容得下放两只腿,再无空间。)常常让人无法忍受。

不得不说的是,它的出现,也是我毅然抛弃黑车的原因。

一开始黑车生意只有几家在做,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出现了不同的车队。

黑车司机为了弥补成本,常常要等人满后才出发,有时候运气不好,等个几小时也是常事。

而时间就是金钱,为了弥补时间,黑车司机在路上能飙到150公里/小时,而且一边单手开车一边联系业务的习惯,我总觉得他们有些不惜命。

2015-2018

从两小时到半个小时

2015年郑焦之间迎来了城铁,直接将两地间公共交通的通勤时间缩短到了半个小时。我也再也没有因回家不会开车而苦恼过。

与此同时,以前火爆的城际公交像是被遗忘了一样,再也不复当年盛况。

后来,郑焦城际公交为了适应变化,主动将沿途站点取消,改为全程高速,票价变为与城铁一样的价格。

不过,这几年黑车的日子更惨,几乎销声匿迹。城铁开通,客源的再次分流,导致黑车司机的揽客周期更长,即使没用买到城铁票的乘客,也宁愿去换乘汽车,而不愿坐在车上枯等。

2018年2月14日,我临时决定要提前一天回焦作。这种临时的决定,可能在几年前会直接导致我回不去家。

早上醒来时,拿出手机订票,12306平台上的车次有14趟。我选择了一趟临近中午的车次,全程34分钟。

由于发车时间还早,坐地铁也不用担心堵车,转头又眯了一会儿。

中午12时,城铁到达焦作站,我给家里打了电话说:妈,开始做饭吧,多做点,我早饭还没吃呢。”

(河南商报编辑 张曙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