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心中,教授总是神圣的,是科研水平很高,长年做科研的老夫子其实,教授只是个职称,不仅不代表科研水平,往往代表科研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于停滞教授其实只说明此人混得还不错,评上了职称序列中的最高等级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五年一个台阶一切顺利也过去了15年,博士毕业正常年龄是28岁,评上教授已经43岁,这是正常的,但比例很少,大多数是非正常的,破格晋升只是极少数从年龄、精力及实际来看,在我国评上教授确实不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往往是一个奋斗时代的结束,只是增加了一点工资而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教授级高工和教授哪个更难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授级高工和教授哪个更难评(教授只是个职称而已)

教授级高工和教授哪个更难评

在人们心中,教授总是神圣的,是科研水平很高,长年做科研的老夫子。其实,教授只是个职称,不仅不代表科研水平,往往代表科研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于停滞。教授其实只说明此人混得还不错,评上了职称序列中的最高等级。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五年一个台阶一切顺利也过去了15年,博士毕业正常年龄是28岁,评上教授已经43岁,这是正常的,但比例很少,大多数是非正常的,破格晋升只是极少数。从年龄、精力及实际来看,在我国评上教授确实不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往往是一个奋斗时代的结束,只是增加了一点工资而已。

这也不是很奇怪,属于正常现象。有一个校长对自己管理的大学中260多个正教授连续三年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统计,结果是80%的教授没有发表过只言片语,根本不写文章。他觉得可惜,于是加大科研成果的激励,但多年后再统计还是一样。于是将科研成果与科研绩效挂钩,大多数教授们宁愿被扣工资仍然发表不了文章。为什么?难道这些教授不爱钱吗?或者说钱太多根本不把扣掉的钱放在眼里吗?都不是。不是不为也实为不能也,在中国发表文章太难了,太麻烦了。

根据2/8原理,百分之80%的科研成果是由20%的人完成的。做科研的在任何大学都永远是那有兴趣有资源的20%。因为中国做科研大多数不是为了兴趣,而只是为了职称,为了名声,为了工资待遇。何况做科研是极为麻烦的事。它需要毅力,需要兴趣,需要资源,需要能力等各种因素集于一身。做科研需要长期的专心致志,毫不松懈,有时做实验是运用试错法去验证一个想法,如居里夫人。而人总要活着,而且追求名誉与收入,你若多年没有成果,不仅工资无法涨,连呆下去都为难。985高校不大多实行所谓的“非升即走”的政策吗?所以,绝大多数做科研并不是为了科学发展而是为了职称,一旦评上职称,那股气很快就泄了,人的精神是好了,但科研的精气神就没了。

科研也需要资源,发表文章要关系,申请课题要关系。不仅要关系资源,还要真金白银的开销,如出版书籍3-8万不等的出版费,发表文章每篇几千上万的版面费。职称评定与学位获取都以发表文章做为标准,很多人实在搞不出来,于是去“买买买”,就滋生了一个发表文章代写文章的灰色产业链。明码标价如代做博士论文5-10万,代写代发文章几千到几万一篇,越香的刋物价码越高。这就为有钱想要职称学历光环的人投机创造了条件,倒逼真正写文章的人望刊兴叹。

所以,在这样一个一切需要钱,追求钱的时代,所谓科研不是真正的科研,科研也异化为捞钱的工具。真正想做科研的有兴趣的可能寸步难行。网上有太多的报道,如某吴老师在南方某大学多年未发表文章,结果被赶走,而到了中部地区某大学后在全球数学研究领域最高影响因子的刋物上发表了影响力很高的科研成果。这还需要个人的坚持忍耐,还需要有人包容你,这就是现实。

还有竞争压力巨大,也让功成名就的教授们放弃科研。我们中国在读博士20万,都要发表文章才能毕业。讲师评副教授的几百万,副教授评教授的几百万,都要申报课题发表文章。全国被认可的刋物,所谓的南京大学搞的cssci目录,文科类550种,理工类550种,一本严肃期刋一期发10篇一年120篇文章,文科理工科一年发表文章总量只有12万篇。在读博士与评职称需求的人有几百万,这比企业卖产品竞争更激烈,简直是血流成河的红海。你是个教授了,你还去参战吗?早早举枪投降,败给了现实。

纵上所述,请大家不要再神化专家教授,这些人与我们普逻大众无异,为名为利,只是所处行业不同。就专业来说也许有所长,就生活经验来说大多数不如你,不要迷信。什么都懂的那一定不是真的专家,像我基本上也算个混子。虽然很努力,但不尽意,谈不上是真正的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