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杭从事环保事业的董小姐,分享了一则图文并茂展现“猕猴桃种植过程中使用膨大剂”的帖子,图中果农正用膨大剂浸泡幼果期的猕猴桃一帖激起“圈内”亲朋好友热议:“猕猴桃个头是变大了呢”“吃起来水津津的,就是不甜”“猕猴桃也不敢吃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又青又硬的猕猴桃能吃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又青又硬的猕猴桃能吃吗(大个猕猴桃能放心吃吗)

又青又硬的猕猴桃能吃吗

近日,在杭从事环保事业的董小姐,分享了一则图文并茂展现“猕猴桃种植过程中使用膨大剂”的帖子,图中果农正用膨大剂浸泡幼果期的猕猴桃。一帖激起“圈内”亲朋好友热议:“猕猴桃个头是变大了呢”“吃起来水津津的,就是不甜”“猕猴桃也不敢吃了”……

其实,这是一则旧闻,最早出现在2011年。只是,它每出现一次,总会引起“非常关注”。膨大剂,一个太形象、容易引人遐想的名字,围绕它的纷纷扰扰不曾止息。它需要被正确认识,而不是被一味妖魔化。

在我省,对“膨大剂”前世今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浙江省农业厅农产品安全首席专家、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黄国洋。“在它获得我国农药登记部门认可前,曾在水果丰富多样的浙江做过田间实验。”

他介绍,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通过从植物体内提取物质,研究发现植物体内有一种天然植物激素,如乙烯利、赤霉素等,能控制植物生长发育。掌握这一规律后,人们开始人工合成植物激素。到五六十年代,各种植物生长调节9至被称作“化学调控革命”。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膨大剂通用名氯吡脲(KT30),诞生于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广泛应用于日本,80年代末被作为农药品种引进我国。据参与过田间实验的黄国洋回忆,当时膨大剂的田间效果试验,在我省江山市峡口镇地山岗村,初次试验对象就是猕猴桃,后来又在枇杷、葡萄等浙江特色水果品种上做试验。在提高座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方面,田间效果试验很好。

黄国洋介绍,我国农药获准登记有一套严谨的科学认证过程,除了田间效果试验,还包括毒性试验、残留试验、环境生态试验等,其中毒性试验的整个论证过程涉及到卫生、农业、工信、环保、林业等9个部门,只要有一个部门提出疑议,相应的试验就要推倒重来,直到试验结果无疑议。只有9个部门全部通过,才能获得农药登记资格。经过几年论证,膨大剂的相关实验结果均获通过。因此,它于1992年正式获准我国农药登记。

“膨大剂作为一种低毒农药,完全可放心用于相应农作物。在我国,膨大剂主要有细胞分裂素、氯吡脲和赤霉酸等,主要用在水果、西瓜、茄子、 西红柿等作物上。从多年使用情况看,技术成熟,生产效果好。”黄国洋说。

同时,包括膨大剂在内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自身也在不断改进。权威的市场研究公司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新发布的报告《全球植物生长调节剂市场报告——2013-2019》指出,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对种植利润 的需求,将从多方面迫使农化行业进行重大转变,各公司将重点开发创新且危害较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植保产品,且经济友好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望为该市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浙江日报《舌尖上的真相》

区食安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