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辂,彭时,姚夔都是从头到尾坚定的支持英宗帝系的大臣,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商辂是怎样死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商辂是怎样死的(改史实录掩盖史实)

商辂是怎样死的

【改史】实录掩盖史实:商辂上折给景泰,反对易储(被景泰驳回)

商辂,彭时,姚夔都是从头到尾坚定的支持英宗帝系的大臣。

商辂,彭时2人作为英宗钦点的状元,在土木堡后,被孙太后下旨送入内阁

夺门前夕,商辂,姚夔2人更是强力支持复立成化的太子位。

————————

《商文毅公合集》商辂

二十日丁卯,【皇太后】(英庙、景庙母孙氏也)诰立皇长子(英庙长子,即成化御,讳见深,时方二龄)为皇太子。命旧政辅之。然殴杀马顺,族诛王振,朝纲不肃,法令不行。二十九日丙子,【皇太后】令旨,召公与彭时入【内阁】参预机务。遣太监金英传旨:太子幼冲,未能践祚。王年长,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

又如天顺元年正月十四日,郕王有疾不朝,太监兴安召臣与陈循等,至右顺门内言,上面病重,万机大事付托何人,你每与文武大臣急计议来。臣言,付托何人事属含糊,不如明言,请立东驾,使人心有所归向。倘有不讳,请东驾率百官往南内迎请,父子之间自有处置,岂不是顺事。兴安喜云,你也说得是。本上,且说得宛转些,终要这等行。臣等回至阁下,着人报礼部,当有侍郎姚夔、邹干到来,臣等说知此意,令转报各衙门,姚夔等喜曰:这却好。本部胡尚书病在家,我急着人扶他进来。及各衙门到,议定写本封进,不料批出不准。十六日拟写二本,伏阙投进,本稿系臣在礼部朝房内写,主事俞钦抄誊。本内有云:陛下为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宣宗章皇帝之孙正位东宫,助理庶政等语。姚夔、邹干等皆称善。因写二本,大小官员佥名数多,封进不及。

景泰三年易储时,商辂反对易储的态度很坚决,不光在内阁内部商议时,对景泰心腹太监王诚表态反对易储。后来更是在群议同意易储后,商辂跟彭时,姚夔合写奏折给景泰,反对易储。景泰明确回复:不准。

————————

三月初一日,长子廷广舍人卒。

按谱略云:景泰庚午冬,为冢嗣廷广舍人聘嘉兴少保于宗立公之女,今未娶而卒,寿十八。

力挽易储,不从。

按《言行录》云:景泰壬申三月初一日,早朝罢,公以长子病笃,先出,俄闻内廷宣召,公急趋阙下,则见太监王诚等与学士陈公循等同坐,有一本在案棹上。王诚等见公一到,即起身说“通政司进这本,上特着来计议。众先生都看过了,只等先生来。”公乃展疏,一阅,系广西逆贼黄<王厷>所言移易储位事。阅毕,王诚慌忙说:“如何主张?”公拱手言曰:“这是朝廷大事,有【上圣皇太后】在上,为臣子的谁敢议这事。若依这一本起来,岂不伤了母后的心。”王诚等遂将本收拾去,叹言“此果实是大事。”公意谓此本必寝不行也。

次日,礼部尚书胡公濙言,今早圣上批出一本,旨会多官东阁计议。公随同到,足未及门,已闻众有【合准所言】之语。公心怅怅,即与二三大臣【彭文宪公】时,【姚文敏公夔】等力主其事。登时【写本封奏】,【批出不准】。仍议写本再进。

后数日,内臣冯让出,与公言曰:“前日王官人拿来计议那一本,说道止有你一人不肯,【南城爷爷】也闻得这语,喜欢。”

延至五月初二日,上竟易之。时廷臣大都怵于利害,无敢异词。间有一二底柱中流,亦无如之何。故一时升职者甚众,致有“满朝皆太保,一部两尚书”之谣。已而亦欲擢公保傅之职,公固辞不受。

从商辂这边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于谦并没有反对易储——時廷臣大都怵于利害,無敢異詞。闻有一二底柱中流亦无如之何。

2、内阁中只有商辂1人,明确对景泰表态,反对易储——前日王官人拿來计议那一本,說道止有你一人不肯

3、身在南宫的英宗是知道易储这件事的,而且对内阁消息非常灵通——南城爷爷也闻得这语喜歡

PS:我很好奇太监冯让到底是谁的人?景泰?孙后?英宗?无论是谁的人,在商辂明确表态反对易储,来跟他说英宗很喜欢商辂的态度,这件事就很有趣。

查看英宗实录,在联名合奏易储疏里,有商辂的名字,就以为商辂是赞同易储的,但实际商辂是明确反对易储的。这份包含商辂赞同易储的名单,到底怎么来的?————————

景泰三年 四月 二十二日

○议易 皇太子初黄<王厷>奏下礼部尚书胡濙侍郎萨琦邹干集文武群臣议众心知不可然莫敢发言迟疑者久之司礼监太监兴安厉声曰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佥名尚何迟疑之有于是无一人敢违者其议遂定濙等遂与魏国公徐承宗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武清侯石亨成安侯郭晟定安侯蒋琬驸马都尉薛桓襄城伯李瑾武进伯朱瑛平乡伯陈辅安乡伯张宁都督孙镗张軏杨俊都督同知田礼范广过兴卫頴都督佥事张輗刘深张通郭瑛刘鉴张义锦衣卫同知毕旺曹敬指挥佥事林福尚书王直李循高谷何文渊金濂于谦俞士悦左都御史王文王翱杨善侍郎江渊俞山项文耀刘中敷沈翼萧镃王一宁李贤周瑄赵荣张敏通政使李锡通政栾恽王复参议贯卿萧维祯许彬蒋约齐整李宾少卿张固习嘉言李宗周蔚能陈诚黄士俊张翔齐政寺丞李茂李希安柴望郦镛杨询王溢翰林院学士【商辂】六科都给事中李赞李侃李眷苏霖林聦张文质十三道御史王震朱英涂谦丁泰亨强宏刘琚陆厚杰严枢沈义杨宜王骥左鼎【联名合奏】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惟 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今黄<王厷>所奏宜允所言<锍-釒>入诏曰卿等所言三代圣王大道理近日耆旧内内臣亦俱来劝遵与卿等所言皆朕不敢自专上请于 圣母上圣皇后蒙懿旨宣谕只要宗社安天下太平今心既如此当顺人心行朕以此不敢固违礼部可具议择日以闻

实录里没有记载商辂反对易储的奏折,及景泰的“不准”批答。反而在联名合奏易储疏里记载有商辂的名字。这些写实录的文臣,作为史官的节操何在?不记载史实,反而掩盖史实。易储这件事在景泰朝算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没有易储哪有后面的夺门?易储这件事就是这么记录的?

完全不记载反对易储的大臣,就为了显示并不存在的景泰皇帝的威信?还是为了洗白那些没有表明反对易储的大臣们,譬如于谦这些人?

反对易储的大臣的言行,压根就不记录,反而要把别人的名字写到联名合奏同意易储的名单里。商辂当时还活着,这些人不光欺负死人,还欺负活人,太猖狂了。阅读实录时,还是要多长点心,预设立场,夹带私货,一点也不比野史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