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司马南的一段视频,标题是“司马南:度量和见识比才艺更重要,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与自己的认知和观点一致,于是把司马南的这段视频语音整理成文字,以飨读者。

司马南谈5000年最伟大的人(度量和见识比才艺更重要)(1)

(以下内容有适量的删减和修改)

读书人有没有前程?前程是不是远大,你不能光看什么文才不文才,首先该看见识,首先看度量,看心胸,看境界,然后才是看才艺。

(他借用唐高宗时期裴行俭的识人善任举例,裴行俭有一长处善于鉴别人才,当时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才闻名天下,负有盛名,但并不被裴行俭看好)

关于衡量人才标准的问题,不只是才艺一个方面,还应该包括人的度量和见识。

度量和见识与人的才艺相比,人的度量应该居于优先的位置。

司马南借用胡同老刘的一句话,男人的心胸都是被委屈撑大的,说男人必须要经受委屈,委屈多了以后,心胸就大了。

(他聊到王勃才华横溢,但是在裴兴俭看来,他境界不行,承受委屈的能力不行)

度量和见识是什么东西?他借助北京市一干部祁金利的话,一个人要看度量,看境界,看见识,然后才是才艺。

司马南谈5000年最伟大的人(度量和见识比才艺更重要)(2)

(王勃太有才了,又如此年轻,按照裴行俭的说法,王勃浮躁,浅露,怎么能享受爵位,怎么能享受俸禄呢?杨炯稍微沉静,最多也只是一个县长的材料,其他的能善终就不错了……最终结果是王勃渡海落水淹死,杨炯真就当了个县官死在任上,卢照邻得了不治之症,投水自尽,骆宾王因为谋反被处死 )

如果人没有一定的才艺,要想有很大的度量和见识,是不容易的。但是两者又没有必然联系,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实践证明,有度量,有见识的人不一定有才艺,而有才艺的人,也不一定就有度量,有见识。

(司马南举例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个人都说不上有文化,也没听说有什么过人的才艺,但不能否认他们的见识异于常人)

在一些才艺卓越的人当中,度量和见识同样不凡的人,也大有人在。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魏武帝曹操,还有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都是文采卓越又有宏远的见识)

如裴行俭所说的,他们文才卓著,但度量和见识又很一般。说这个人有文采,比别人能力高,但就是搞不好关系,上下级关系搞不好,和周围的人关系也搞不好,说明什么?你这个人聪明能干,学霸,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就是度量小了一点,这种人真是不少。

司马南谈5000年最伟大的人(度量和见识比才艺更重要)(3)

(举例水浒中的白衣秀才王伦,三国演义中的蒋干,有没有学问?有学问,什么学问,死学问,有没有知识?有知识,什么知识?死知识,但又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心眼小得像针鼻,这样的人能干大事吗?)

见识,度量和才艺相比,见识和度量要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度量和见识影响人长期的发展,才艺影响人的短期发展。

(一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人考上了普通大学,上普通大学的,如果你度量和见识很好,从长远来看,你未必发展的不行,人这一辈子是马拉松,不是说只有一次考试定终身。)

和人的才艺来比,度量和见识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度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才艺的不足, 但是才艺却不能弥补度量和见识上的缺失。

什么是见识?就是长眼,站得高看得远,能站在最高领导的位置思考问题,而不是极具于个人得失,受得了委屈。

司马南谈5000年最伟大的人(度量和见识比才艺更重要)(4)

度量和见识能学吗?当然可以,不光只是读书或才艺传承,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对现实社会、历史人性的深刻见解和感悟。所以,有的人虽然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在社会当中,在社会大学中得到了历练,这人就厉害了。

也就是说接受教育的两种途径,一个是读书,一个是社会历练。社会大学的历练往往比读书更重要,如果两者能结合起来,当然你就大牛了。

书本知识很重要,正规教育很重要。如果书本知识只是学一些具体的知识,你的境界、胸怀、见识方面的修养没有或者比较少,用老话来讲,你只有术而没有道,达不到道的层次,就会差点意思。关键在于是不是有重视见识的理念,你是不是善于在实践中学习,把度量和见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司马南谈5000年最伟大的人(度量和见识比才艺更重要)(5)

清华大学有首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这就是裴行俭所讲的,先器识而后才艺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境界和见识要放在具体的才艺之上,没这点本事干不了大事。

一个人仅仅是(度量和见识)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吗?委屈多了自然就有见识了?委屈多了,也许变成了牢骚大王。只有当把人民的利益,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当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人民之心为之心,你才能有博大的胸怀,这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