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痘痘,是让人非常讨厌的皮肤问题之一。容易长痘的小伙伴在选择产品时,特别看重不含“致痘成分”的产品。“致痘成分”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前,只有业内小圈子关注。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越来越透明,特别是“美丽修行”这类查成分APP的崛起,消费者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知道一款产品含不含“致痘成分”。
那么,我们在选择产品时,要不要避开含有“致痘成分”的化妆品?含有“致痘成分”的化妆品就一定会致痘吗?不含“致痘成分”的产品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肯定不会长痘?
成分“致痘风险”是如何判断的?
要弄清楚上面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成分“致痘风险”是如何判断的?判定一个成分的致粉刺风险,是通过兔耳实验和人体背部实验来测定的。
◆ 兔耳实验
将0.5毫升的测试成分,每周连续5天涂抹在新西兰白化兔的一只耳朵上,另外一只耳朵作为对照。重复涂抹2周,观察其是否有毛囊扩大和角化过度的现象。如果测试耳中均出现角化过度,则说明测试成分可能会导致粉刺、暗疮。
这是早期判定一款成分“致粉刺风险”的办法。这种实验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不足。首先,兔耳和人脸的组织结构有不小差距,兔耳无法准确模拟人脸。在兔耳模型中,许多致粉刺性物质在人脸上产生的是脓疱和炎性丘疹,而不是痤疮。
其次,一些实验混淆了毛囊扩张和痤疮形成的原因。毛囊扩张是皮肤刺激的副作用,不一定与痤疮形成原因相一致。
另外,年老兔子皮脂分泌减少,使用年小或年老等不同年龄段的兔子,不能产生相同的数据,实验结果不严谨。
还有,兔耳实验的评估,仅仅依靠视觉上检查兔耳,没有显微镜检查准确。虽然视觉评估可用于评估痤疮,但无法检测到微粉刺。众所周知,微粉刺是痤疮病变的关键阶段,必须通过显微镜下检查来鉴别它。
“兔耳实验”为测试化妆品致粉刺风险成分开辟了一条道路,但存在很多不足,加上西方国家颁布了动物实验禁令,人体背部试验逐渐成为评价致痤疮性的标准方法。
◆ 人体背部实验
人体背部实验要求志愿者曾经得过痤疮。实验开始后,将测试成分敷在受试者背部28天。试验结束后,评估测试部位和对照部位角蛋白堵塞情况,判定测试成分致粉刺风险的高低。
人体背部实验虽然比动物模型更精确,但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大多数的测试成分都是用在面部,而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功能、富集程度、分泌情况不同于背部。在背部测试得到的数据,在面部不一定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致痘成分”一定会致痘吗?
判定一个成分的致痘风险,主要通过兔耳实验和人体背部实验,无论是哪个实验,都存在一定缺陷,在面部做相同的测试,不一定会有相同的结果。因此,判定一个成分致痘风险的标准并不严谨,根据这两个实验判定的致痘成分,在面部使用时,致痘风险不一定百分百高。致痘成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能把它绝对化。
化妆品配方既是科学,也是一门复配艺术。一款产品致痘风险高低,和成分搭配、生产工艺、成分含量都有关系。不能用一款产品是否含有致痘成分,来判断会不会致痘。含有致痘成分的产品不一定致痘,不含致痘成分的产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不致痘。
目前,化妆品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测试产品会不会致痘,最准确的办法就是志愿者面部实验。在新产品通过必要的检验后,建立一个足够大的人体试验小组。志愿者最好容易得痤疮、炎性皮疹,或者有使用化妆品长痤疮的发病史。受试者连续三个月在面部使用相同的产品,皮肤科医生每月对其皮肤进行评估,这样试验下来,最后可以准确评估新产品的致痘风险。
普通人怎么办?
如果您平时从来不长痘,或者很少长痘,您可以无视化妆品的致痘成分。即使用了某款化妆品不幸长痘了,也不一定是致痘成分的问题。
如果平时皮肤平时特别容易长痘,甚至是长痘专业户,如果选择的产品含有致痘成分,看看成分排位,如果在成分表中排位靠前,可以避开这款产品。如果排位靠后,就不用太在意。成分排位要以药监局备案的成分表,或者以外包装上的成分表排列为准。
正规的品牌,成分排序会严格遵守国家规定,不会乱来。不正规的产品,成分排序可能会乱来,这条就没有参考意义了。美丽修行等查成分APP的成分表排序比较混乱,不能作为依据。
如果是洗面奶、卸妆等清洁类产品,无论什么肌肤,基本不用关注致痘成分。即使用完这类产品后长痘,绝大多数都是配方整体的问题,和个别致痘成分关系不大。
判断一款产品致痘风险是不是高,最简单的办法是看普通消费者使用反馈。在电商平台上,消费者评价严重失真,很多评价都是刷出来的,很难根据这些评价评判一款产品。美丽修行上消费者评价相对要真实一些,虽然也有不少评价是刷出来的,但真实消费者的反馈也不少。通过普通消费者,特别是和自己类似皮肤消费者的反馈,我们大概可以判断一款产品致痘风险高低。
综上,评定一个成分是不是致痘成分的实验存在缺陷,致痘成分用在面部,致痘风险并不是一定会高。含有致痘成分的化妆品不一定致痘,不含致痘成分的产品也有可能致痘。普通消费者选择产品时,不必在意致痘成分。特别容易长痘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成分排序或消费者使用反馈,判断致痘风险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