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文学和民间形象里,二人几乎没有什么相同点,曹操是性格多疑,奸诈阴险的小人,诸葛亮则是性格纯粹,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

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为重要的两个人物,也是后世人们谈论最多的两个人物。我们抛开曹操和诸葛亮的政治立场,也抛开道德因素,诸葛亮和曹操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

两人都在各自的集团里推行了自己的法治路线。

从政治路线看,曹操要建立的是一个法治政权,是一个不管什么出身,都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国度,而不是由士族大夫等贵族来垄断的政权,曹操对东汉末年的门阀制度是最为不屑的,诸葛亮在这点上和曹操是一样的,诸葛亮再蜀汉坚持的就是这样一条路线。同时二人在生活上也都非常俭朴,而执法上也都极其严明。当然在那个封建王权时代,触动各方利益,是不能从跟不上成功的,所以曹丕改变了他父亲曹操的路线,诸葛亮虽然坚持,但蜀汉也是最早灭亡的。

曹操和诸葛亮形象有什么区别(曹操和诸葛亮才具有可比性)(1)

曹操(新三国)

二人在各自集团里担任的官职,负责的事情也极为相似。

曹操作为丞相,封武平侯,领冀州牧;诸葛亮是丞相,封武襄侯,领益州牧。不同点在于曹操后来当了魏公,称了魏王,而诸葛亮没有封公,也没有称王。当然也不是说诸葛亮一点不想,我个人认为是诸葛亮是想北伐成功后,灭魏斩睿,帝还故居,到那时在去接受这些名誉上的职位。

二人有着惊人的相似,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文学形象里却成了两个极端,差别那么大呢?

第一,二人对待汉室的政治态度不同。曹操称王,不管他后期有没有篡汉的野心,客观上却为后来曹丕称帝,取代汉室江山打下了基础,至于曹操想不想当皇帝,他说的是: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也许曹操的意思是“顺其自然”。天命在我曹家,儿子曹丕就去当皇帝,不在我们曹家,就不要当,当然什么是天命,也不好说,但最终曹丕还是当了皇帝,那也可以说是天命所归。而诸葛亮不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文学或者民间形象里,都绝无谋汉之心。所以在文学形象里,这点会被放大。

曹操和诸葛亮形象有什么区别(曹操和诸葛亮才具有可比性)(2)

诸葛亮(三国演义)

第二,二人从道德品质,性格上大为迥异,曹操和诸葛亮道德品质上,完全不同,曹操为了目的不择时段,从不考虑过程是不是残酷和奸诈,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而诸葛亮做什么都是光明正大。这点不同也在文学作品里被大书特书。曹操和诸葛亮在性格上都是真实的人。曹操更突出真,诸葛亮更突出实。曹操喜欢别的女人就大胆做出来,觉得自己对汉室有功就说出来,什么“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种犯大忌的,得罪人的话也敢说。而反观诸葛亮,一直都是在踏踏实实做事,而在我们的文化里,会更喜欢诸葛亮,而不喜欢曹操,这是不言自明的。

曹操性格也复杂多疑,而诸葛亮却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忠心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全身心投入到怎样治理好蜀国这项工作上,这样的人更会被我们民族和后人喜欢和推崇。而曹操这样性格复杂的人,虽然真实,但却不那么受人待见。所以到了后代的文学作品当中,经过加工很多地方就被放大了。比方说《三国演义》里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人。这种正史根本没有记载的话,被当作曹操的残酷表现,另一方面,诸葛亮的智慧在文学作品中也被放大了,什么草船借箭啊,借东风啊,空城计啊,都是在把诸葛亮的优点无限放大。

当然后世的人这样做也不是凭空捏造,也是有目的的,那就是统治需要。统治阶级需要树立忠臣形象,百姓愿望里需要清官,文人士大夫需要楷模,而诸葛亮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有个好君主,让天下太平,如果梦想破灭,人民就希望有个清官,即使皇帝昏庸,最起码父母官可以让自己日子好过些,但如果清官也没有了,那人民就幻想一个大侠出来,有绝世武功能让天下太平,能杀贪官造福百姓,如果现实中啥都没有,就只好寄托在武侠小说上了,从精神上得到满足就行。

诸葛亮被神话,那么曹操就得被丑化,原因也很简单,有正面典型,就需要反面典型衬托,这样才能够教育下一代。没有哪个君主希望自己的丞相是曹操这样的,也没有哪个部下喜欢动不动就多疑杀人的领导?曹操那么不喜欢文人士大夫,他们当然就更不喜欢曹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