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这样说: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如黄河长江孕育了华夏文明,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两河流域文明,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均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地,经叙利亚北部和伊拉克,流入波斯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两河冲积而成。

广义的美素不达米亚是指东起扎格罗斯山脉,西南至阿拉伯高原的边缘,东南自波斯湾,西北至托罗斯山之间的广袤地区,而狭义的美素不达米亚是指北起巴格达,南到巴比伦,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在现在的伊拉克境内。

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神奇的土地曾数度独领风骚,以其长盛不衰的文明之光照亮世界。

走进历史长廊,追寻文明古迹,首屈一指的便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一、原始幼发拉底人和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人通常被认为是两河流域最早的居民。他们出现在两河流域的三角洲地带约在公元前3500年,而后创造了楔形文字,建立了城邦,约在前2350年发展成为帝国。人们原本以为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首先创造文明的民族,但后来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比苏美尔人更为古老的民族,只是这个民族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名称亦不详,所以考古学家们只好暂称为“原始幼发拉底人”或“欧贝德人”。

原始幼发拉底人主要聚居在幼发拉底河沿岸,凭借两河之水,创造了古老的农业生产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两河流域的许多地理名称(包括这两条河流在内)均由他们命名。

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个创造文字文明的民族,但他们的祖先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有日本考古学者认为,他们来自中国的西藏;但也有学者认为,他们可能来自安纳托利亚周围地区,这是目前困扰学术界的一大难题,因为苏美尔人的肌体解剖显示出了其他民族的特征。

苏美尔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他们种植谷物,饲养牛羊,兴修水利,兴建房屋和神庙,是两河流域建筑学的先驱。

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里约有十几个独立的城邦,每个城邦都修建了围墙,郊外是村庄和农田。各城邦居民信奉各自的神祗,神庙是城邦的中心,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国王。公元前2800年前后,基什的统治者埃坦那统一了各城邦,建立了苏美尔王国。基什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重要城邦,位于巴比伦城东约15公里处,其遗址在今伊拉克乌海米尔。

约公元前1894年,阿莫里特人的首领苏姆阿布姆建立了巴比伦第一王朝,至此,苏美尔人对两河流域地区特别是对南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宣告结束,但由他们创造的文化传给了闪族继承者。苏美尔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语言、文学、立法、行政和手工制作等。

苏美尔人也许是人类最早发明并使用文字的民族,苏美尔文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的书面语言。它最初表示文字的符号是象形文字,后来发展成为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最后发展成用芦苇管尖头刻写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那些用楔形尖木片、竹片和芦管在泥板上书写的泥版书,便是苏美尔人所创造的书写方式。

苏美尔语是一种粘着型语言,语音系由4个元音和16个辅音组成。它保留了完整的词根,通过往词根上加前缀、中缀和后缀,表示不同的语法作用,名词和动词从词形上看不出区别,只有通过句法和不同的词缀才能看出来。名词不分阴阳性,复数或用几种后缀表示,或用重叠法表示。

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苏美尔语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前后,苏美尔语的全盛时期是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苏美尔口语被阿卡德语(亚述—巴比伦语)所取代,但其书写形式一直使用到阿卡德语几乎消亡为止,即基督纪元开始前后。

现代语言学家们把苏美尔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原始苏美尔语(前3100~前2500);古苏美尔语(前2500~前2300);新苏美尔语(前2300~前2000)和后苏美尔语(前2000年之后)。

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苏美尔语对闪语族中许多语言存在深刻影响。如阿拉伯语中的“阿耶图”一词意思为“奇迹”“标志”;《古兰经》中的“节”源于苏美尔语,发音为“阿亚”,意为太阳,又如阿拉伯语中“法律”一词(发音为伽努努),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它来源于希腊语,后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该词源于苏美尔语,其发音为“达努”,意为“法律”“仲裁”“判决”等。类似的例子在闪语族的许多语言中还有很多,由此可见,苏美尔语对美索不达米亚各民族语言的影响极深。

在文学方面,《吉美士伽史诗》是人类迄今已知最早的史诗,但其归属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说是阿卡德人用阿卡德语创作的,另一说是苏美尔人用苏美尔语创作的,之所以出现两种观点,乃因现存的残缺泥板上分别用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记录了这部史诗。

《吉美士伽史诗》描述了一位名叫吉美士伽的国王,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进行了漫长的旅行。他在旅途中历经艰难险阻,进行过无数次殊死搏斗,最后凭着超人的勇敢和智慧,找到了返老还童的植物,但是被蛇夺走。史诗的语言成就表明,当时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已相当发达。

除语言、文学外,苏美尔人还制定了井然有序的城市规划,建立了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协商会议制度,但协商会议的成员并非选举产生,而是由国王任命或指定,一般都是阅历丰富且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社会名流或贤达。

历史不会忘记苏美尔人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他们创造了最早的轮车和陶轮,发明了最早的文字体系——楔形文字,制定了第一部法典,建立了第一批城邦。

二、巴比伦文明

巴比伦意为“神之门”,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之间,在今巴格达南部110公里处,早在上古时代便是美索不达米亚最著名的城市之一。由于它一直是该地区(史称巴比伦尼亚地区)的首都,所以人们通称这一地区的文化为“巴比伦文化”。这也就是说,巴比伦文化并非专指哪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而是指早期生活在该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曾先后遭受3次闪族人大迁徙的浪潮冲击。这3次大迁徙影响并改变了美索不达米亚特别是巴比伦尼亚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迁徙浪潮发生在公元前2334年左右,来到这一地区的是阿卡德人,随着他们的到来,一个以闪族文化为特征的历史新时期开始了。阿卡德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与苏美尔王国分庭抗礼,然后逐步征服一个又个苏美尔城邦,最终接管了苏美尔人的统治权,独霸一方。他们继承了苏美尔文化,用苏美尔文字书写他们的阿卡德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叙利亚、伊朗和小亚细亚。但苏美尔人在阿卡德人统治140年之后卷土重来,从阿卡德人手中夺回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苏美尔人东山再起,又统治了近200年,然后迎来了第二次迁徙浪潮。

第二次迁徙时期来到这里的是阿莫里特人。公元前2003年,阿莫里特人消灭了苏美尔王朝,彻底结束了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第一王朝在巴比伦建立,史称古巴比伦王国。该王国存在了300年,至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所灭。末代国王萨姆苏地塔那被赫梯人废黜。约在公元前1550年,来自巴比伦尼亚东部山区的喀西特人来到这里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巴比伦第二王朝或中王朝。他们建立的王朝延续了400余年。

第三次迁徙来的是亚述人。公元前1234年,亚述人占领了巴比伦。此后巴比伦几易其主,阿拉米人和迦勒底人联合起来同亚述人进行了长期斗争。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巴比伦成为亚述人的藩属。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领袖波帕拉萨尔在巴比伦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巴比伦因而得以再现辉煌。

公元前539年波斯居鲁士大帝从新巴比伦王国末代君主那波尼德手中夺取了巴比伦尼亚,从此,巴比伦尼亚丧失了独立,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占领了巴比伦尼亚,定都巴比伦。巴比伦因此成为文明世界的中心。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以后,其部将塞琉西在底格里斯河岸建立了塞琉西王国,由于版图大大扩展,王国遂迁都到黎巴嫩的安塔基亚。

塞琉西人放弃巴比伦后,这个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从此解体。

公元前141~前129年,巴比伦并入伊朗东部的安息帝国,随着罗马帝国在近东的崛起,美索不达米亚成为罗马帝国与安息帝国相互争夺的地区。

3~7世纪,巴比伦尼亚和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变成了东罗马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战场。

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阿拉伯人对外征服的首选目标便是波斯帝国。642年萨珊王朝惨败,阿拉伯人控制了波斯的西部、中部和美索不达米亚。

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巴格达为中心传播四方,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经典被译成阿拉伯文,源自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会,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医学、数学、哲学、神学、文学、诗歌等方面突飞猛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时的巴格达不仅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具有相当水准的天文观象台,而且还发展成了国际贸易的中心,从巴格达经印度、锡兰直至中国的海路贸易,以及从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汇集到巴格达的陆路贸易都非常繁荣。

1258年,成吉思汗大军攻陷巴格达。巴格达从此一蹶不振。

今天,世人或许对古代巴比伦人所创造的光辉文化已淡忘,但只要一提起巴比伦,人们便会想到巴比伦空中花园,想起古代巴比伦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每逢周日休息,不要忘记古老的巴比伦文明之光!

杨言洪 /文

****** ******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一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一瞥)(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一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一瞥)(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一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一瞥)(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