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寄扬州韩判官》,描绘了扬州美丽的风貌,诗问世后 ,“二十四桥”随之流传千载。在人们的心目中,“二十四桥”简直成了扬州旖旎风光的写照,她是那样令人神往,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想。
但是,历史上果然有“二十四桥”吗?
这个问题,从宋代起就成了聚讼纷云而迄无定论的疑案。
“二十四桥”宋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北宋大科学家沈括认为,“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 (见《补笔谈》卷三)祝穆《方舆胜览》则认为:“隋代便有二十四桥,各以城门坊市为名。后来韩令坤筑州城”,“分布阡陌,别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或存或废”,已“不可得而考”。但是,清人则认为所谓二十四桥,那原是一坐桥的名称。吴绮《扬州鼓吹词序》说:“出西郭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秋,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但是,据《扬州府志》载的府城所在的江都、甘泉两县、却无“吴家砖桥”或“红药桥”。《扬州府志》卷七十五载:“又传(隋)炀帝于夜间同宫女吹箫桥上,因名。则所谓二十四桥止一桥矣。” 以上便是由宋至清有关二十四桥的种种主要解释。这种种说法,令人莫衷一是。
今人周锡馥就这个问题撰文说,他翻阅了《扬州园林名胜游览图》以及最新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和《古建筑游览指南》,结果找不到二十四桥的踪影。他认为,这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原来竟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是泛指而不是确指,是约数而不是实数。他指出:历代认为“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说法是站不住教的。而认为它是二十四座桥,亦查无实指。
周锡馥还指出,二十四桥在唐代以前不见于记载。在唐代只出现于杜牧的诗中,而且仅仅出现了那么一次。“唐代的扬州居南北交通要冲,是天下闻名的富盛之区,写扬州的作品不胜枚举。如果说,众多诗人墨客对如此迷人的、富有特点的景色竟全都视而不见,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
周锡馥还从杜牧的诗歌运用数字的特点来考察,指出”二十四桥“并非二十四座桥。
杜牧是唐代诗人中有名的“算博士之”一,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下面的几例是比较突出的: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
据史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则“四百八十”应当是唐代尚存在的约数。
“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村舍燕》)
汉宫的数目,依据东汉张衡《西京赋》:“封畿千里,统以京尹、郡国宫馆,百四十五。”但东汉张衡是套用“秦时殿观,百四十五所”的记载,所以也只能是约数。
解铃还需系铃人。从杜牧喜欢用数字入诗,且又特别喜欢使用约数的情况来看 ,说“二十四桥”是泛指而非实指,是约数,而非实数,似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是否就是“二十四桥”之谜的谜底呢?本文姑且置旧论新说并存,以俟考古者和广大读者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