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小宝宝粉粉糯糯,肉嘟嘟的小脸蛋,可可爱爱一看就讨人喜欢。特别是自家的孩子,怎么看也看不够,恨不得吧唧一口亲上去。
不过也有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喜欢打人、咬人的事情,这个现象还不少,快上小学的宝宝也有,不到一岁的宝宝也有。
不管这个人是亲是熟,喜欢或者不喜欢,人家甚至惹都没惹到他,宝宝突然伸出手,对人就是重重一拍。
不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上来就是一口,咬到还不撒开,不分地点场合,来者不拒。
这让家长们很困惑,同时也很生气,不过家里的老人还是表示,宝宝年纪小,不用太在意,不要对小孩子过于严厉。
宝爸宝妈们于是就担忧起来,这样放任自流,如果养成习惯怎么办?
妈妈不给买玩具,男孩倒地咬亲妈,路人不停劝:“是妈妈错了”有网友将这样一段视频上传到网上,视频中的男孩,倒地咬住自己的妈妈不松口,一面嚎啕大哭着。
只是因为妈妈没有给他买玩具,引起了他的不满。而这位妈妈并没有跟宝宝发火,还不住的跟自己的孩子道歉说:“是妈妈错了,不怪宝宝,乖乖”
一般来说,家长遇到被自己小孩打或者咬的事情,处理方式无非就是大声呵斥,再就是哄。这位母亲显然选择了后者,但是,越哄宝宝闹得越凶。
路人碰见这一幕,真心看不下去了。宝宝下了“狠口”,看着都疼。纷纷来劝说,一边拉,一边劝:“是妈妈错了”。劝了好一阵,这个宝贝才肯放过自己的妈妈。
从视频中妈妈所说的话:“刚刚打你,不怪宝宝”,可以得知一个信息,那就是妈妈之前是动手打过孩子的。然而似乎这种做法把事情弄得更加严重了。
网传该男孩同一小区邻居表示过,小男孩不止一次两次这样对待自己的妈妈了。
平时全家人都很惯着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祖辈人对孩子更是到了溺爱的地步,所以处理这种问题的方式一般就是哄。
有的时候,会听到楼下孩子呜哇乱叫的声音,开窗一看,就是“咬妈妈”这位小朋友。
宝宝爱打人、咬人,根本也没人教过,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其实宝宝“攻击行为”,比如说“打人”和“咬人”这件事,并不是特例,而是常态。这种事情常发在宝宝整个幼儿期,5个月的小宝宝有这现象,6岁快上学的大宝宝也有这种现象。
很多家长跟视频中的妈妈一样,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小,管教太严似乎不大合适,就一直这么“惯着”。
也有的家长秉承着“子不教父子过”的传统理念,对孩子就是一通吼,视频中的妈妈也曾使用过这个方法。
但是,事实表明,“惯”和“打”这两种方式都行不通。“惯孩子”的处理方式 ,让事情愈演愈烈,而直接批评孩子的后果就是宝宝对家长的反应“越挫越勇”,有的宝宝还乐在其中。
家长见到孩子的“攻击行为”不必过分担忧。孩子这个行为,其实并不是出于“坏心”,更不是出于“暴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一样。
▼1岁左右的宝宝,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是自己的嘴巴和手。
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像是“拍”或是“咬”,这种在大人眼里的攻击行为,在宝宝的眼中,却是跟拍玩具差不多的感受。
大人觉得,宝宝的“拍”或者“咬”是在“攻击”别人,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1岁孩子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宝宝的语言表达还有待成熟,自己的一些需求或者心情,并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他们同样会用这种行为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情。
▼2岁以上的宝宝,自我意识逐步建立,对自己的东西比较看重。
宝宝想要保护自己的物品,他们感觉到惊吓,排挤,或者攻击的时候,也会出现“打人”的现象,这其实是宝宝的一种自我防御。
这个阶段的宝宝其实很敏感,能够捕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或者感知到父母的情绪。
这给宝宝造成了一种压力,于是宝宝就用“打人”这种方式释放压力。同时也是宝宝的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体现。
▼6岁左右的宝宝,一般是宠坏了。
6岁左右的孩子通常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但是脾气比较暴躁,一言不合或者愿望没有达成,就像视频里的孩子那样撒泼打滚,甚至还咬人。
一般是因为孩子在频繁出现这一现象的时候,家长没有做正确的引导,可以说是“惯出来的”。
还有就是小孩通常比较喜欢模仿,尤其是喜欢模仿大人处理问题的样子。
如果家里有大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暴力”,那么孩子也会有样学样的,以“打人”“咬人”这种方式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
解决宝宝“打人”“咬人”这事,是技术活,不建议以暴制暴,更不建议放任自流
为什么处理孩子“打人”“咬人”这种行为,“哄”或者“吓”都不好?
这是因为这两种方式会让小宝宝误以为,通过“打人”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互动,他自己的这种行为很“讨人喜欢”,从而更加喜爱这种方式。
甚至会觉得,在接触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他依旧想以这种方式“讨人喜爱”。然而,这种方式自然不是“讨人喜爱”,要及时的纠正。
而大一些的宝宝,则会觉得这招“管用”。他不如意的时候使用这招,大人们都会“怕他”,乃至会服软。
于是他就会一遇到问题,就用“管用”的这个方法解决,在他的意识里,“对”和“错”的概念还不够清晰,显然这种行为被他认为是“对的”。
而遇到“打人”“咬人”这种行为,家长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如果“打人”“咬人”现象,发生在不到2岁的宝宝身上,可以试试转移其注意力的方法。
比如说,有的宝宝特别喜欢伸手“打”人。这个时候不要打宝宝,打宝宝不会有任何作用,即便是打疼了,宝宝哭了,但是过会他就忘了。或许觉得这是家长再跟自己玩游戏。
让宝宝改掉这个毛病,不要以暴制暴,让宝宝找到比“打人”更有趣的事,比如让宝爸推倒积木,再跟宝宝帮着盖起来等。
让宝宝转移注意力,用新的乐趣,取代旧的乐趣。转移注意力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宝宝觉得“打人”是非常无趣的事。
孩子在2岁之前,自我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还不知道如何表现自我,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打人”这种表现。
如果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或者借助一些儿童绘本,让宝宝了解到自己的情绪是正常表现,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需要告诉家长,“打人”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更没有趣。
如果2岁以上的宝宝喜欢“打人”“咬人”,试着对他表示理解。
这个时期的宝宝“打人”出于防御心理,或者是要保护他的物品。家长要耐心的观察和询问,不要对宝宝发脾气,冷静的推测和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个时期的宝宝,虽然语言表达力还不怎么成熟,但是,他还是可以听懂一些大人们说的话,感受到一些,大人们的情绪和态度。
抱一抱宝宝,表示理解他的心情,例如,对宝宝说“我了解你不想让其他小朋友碰你的玩具。”
“我知道你还想多玩一会儿,但是时间太晚了”等。当宝宝了解到这些,自然也就不爱“打人”了。
如果6岁左右的宝宝还是喜欢“打人”“咬人”,定一些规矩,让他分辨“对”与“错”。
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咬妈妈的孩子,虽然妈妈自说是打过宝宝了,但是从宝宝的反应来看,这还是被惯的。
虽然妈妈“打”过他了,但是,自己闹得再凶一点,只要自己够横,妈妈最后还是会“服软”,对自己道歉说:“妈妈错了”。
这很容易让宝宝觉得自己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教育宝宝不在于打骂或者溺爱,定一些规矩,如果违反,就要适当的“惩罚”,让孩子明辨“对”与“错”。
当然,这种“惩罚”并非打骂,比如说可以禁止他看喜欢的动画片等。
糖果妈妈心里话:
不要用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表现,小宝宝还不知轻重,很多情况下,还是在模仿大人。
大宝宝则是对“是非”概念比较模糊,需要家长正确引导。正视宝宝“打人”这件事,教育宝宝不要过于严厉,更不要嬉皮笑脸,摸清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才会解决问题。
【今日话题】
对于宝宝打人这种行为,你是怎么处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