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者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者刻在木头上的一种对偶语句。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谐调,一字一句中尽显中华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了挂桃符的习俗,上书“神荼”、“郁垒”,是用来驱鬼压邪的。

据记载,历史上第一副对联,是后蜀主孟昶写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描写的就是新年换对联的场景。宋代以后,挂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到了明代,因为朱元璋提倡对联,所以他建立大明后,命下属们都必须写对联挂在门上,偶尔朱元璋还会出门巡视。当时文人墨客也喜欢吟诗作对,这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上联最有气势的对联(一副古怪的对联)(1)

清朝之后对联更加兴盛,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文化越来越深入,对联文化走出国门,很多国家都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古人喜欢以文会友,总是喜欢用对联来结交朋友,历史上就有过很多著名的对联,堪称是千古绝对,其中就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和下联一字不差,但是却是一副精妙的对联。

上联最有气势的对联(一副古怪的对联)(2)

这副对联就是“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看到这副对联,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上下联字一样怎么能叫对联呢?确实,对对联要求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而这副对联看起来没什么区别。

其实不然,这副对联,你仔细品会发现,它巧妙极了。

该对联的作者是徐渭,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

徐渭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徐渭晚年贫苦交加,藏书也变卖殆尽,七十三岁去世。

上联最有气势的对联(一副古怪的对联)(3)

徐渭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诗词、戏剧、书画等方面都独树一帜,是“明代三才子”之一,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画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一代画风。徐渭善诗文,通音律,在这些方面颇有建树。

如此博学多才的徐渭在对联方面自然也不落于人后,写下了这副对联,当时家里人和客人看了也是云里雾里,难理解其中深意,徐渭见状给众人一些提示,众人听后无不拍手叫好。

原来这是一幅“多音字对联”,妙就妙在这几个“好”字上面,上联的两个“好”字都是三声,下联的两个“好”字都是四声。

其实只要弄懂这四个“好”字,就能明白这副对联的精妙之处在哪了。

上联最有气势的对联(一副古怪的对联)(4)

上联的意思是说,年轻时耳聪目明,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读书的好时机。但年轻人却往往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因此不喜欢读书。

下联的意思是,年老时知道读书的好处了,然而本人却头晕眼花,精力不济,记忆力减退了,这时就算想好好读书也读不好了。

上联最有气势的对联(一副古怪的对联)(5)

这副对联就是“劝学”联,作者是想通过这副对联告诫大家,要趁着年轻好好学习,不要等老了追悔莫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不枉费自己走过一生。

这副对联虽然上下联字都一样,但是因为两个“好”字的读音不同,所以意思也不一样,含义也更加深刻。

徐渭的这副对联真的相当古怪了,能读懂的都有一定的文化造诣,堪称是千古佳对,不愧是大师。

上联最有气势的对联(一副古怪的对联)(6)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和驾驭文字的水平,才能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情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