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伏羲、女娲生平的时候,先将背景介绍一下。

古羌族群:从云贵北上的先民,八千年前已经分化成了早期匈奴的一支、早期进入美洲印第安的一支,90%以上的印第安人都是古羌中的某个女性后代以及西南的独龙族、彝族、景颇等,也包括西北的一部分后世的西戎和红山文化的土著。

先羌族群:在炎、黄二帝之后,分化成了华夏、羌、氐,一部分人在青藏高原跟D系合族成为藏族,但本文之中,先羌族群设定的还是未分化前,所以覆盖区域西北、河套、关中,中原北部、山西南部。

北方族群:“原配之战”后,古羌人中的N系兄弟去了燕山北边,也定居下来,建立的族群。

华夏先民:未来的华夏族,陕东、晋南、豫北一带。

东夷族群:0-002611的后代,此时主要居住在山东西部、苏北、豫西。

三苗族群:O-M134在15000年前留在中原的后代,活动范围,豫南、江汉。

苗蛮族群,百越族群本文出现少,暂不解释。

伏牺:伏地、牺牲,笔者认为是先羌对“祭司”或“萨满”的称呼。

在讲述伏羲之前,先提一下东夷。

前文介绍,O-002611这一支是北上最晚的,但是一路上没有太多的后代遗存在两湖江淮,感觉就是直奔山东来的。本人一直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看到一张图,有点豁然开朗。

就是万年前的亚热带分界图,那时候的亚热带是秦岭、黄河,然后顺着太行山、燕山,也就是说整个黄河流域温度跟现在长江流域一样。

那么笔者查了一下,地球北回归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让笔者想到了一个词“夸父追日”。

以前觉得夸父追日,得往东跑,夸父要追也最多追到杭州湾,怎么会从云贵一路跑到山东呢?敢情那个时候,太阳落山的地方是山东,并不是东夷先民跑偏了。

“夷”这个字,早期可没有什么蛮夷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背着一把“弓”,至于后羿射日、夸父追日,这东夷族可能在末次冰川时期在冰封的山沟沟里冻的够呛,一出来就跟“日”较上劲了。

神话故事姑且不提,东夷族群可能在一万年前出来,比前辈晚了五千年,但是此时却在济水、曲阜一带可以跟老大哥们扳手腕了。

O-002611有个大先祖,成型在9000年前,所以他们在豫东、鲁西定居不会早于这个时候。

网上的三皇五帝完整表里,伏羲(前7724-前5008),说是根据《易》帝出乎震,建寅作孟春,28宿始于大角、角。他们根据这句话算出来是前7724,笔者姑且采用。

另外这个前7724不是公元前7724,就是7724年以前,千万别弄错了,否则多两千年呢。

讲伏羲,自然少不得讲华胥氏,也就要讲讲当时的大环境。

先羌合族之后,开了天眼,在昆仑墟上开悟了天象,这种精神、宗教的优势,在先民中那是降维的,早期应该不会有什么征战,但是这个理论,就足以让这个氏族整合古羌族。古羌族就摆脱蒙昧,成了比较先进的先羌人。

原本先羌基本等同古羌,但考虑到印第安大表哥,以及西南的堂兄弟,还有那个失去老婆的N系兄弟,笔者还是把他们分开了。

众所周知,开放、融合、学习、全球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根源,所以当先羌人重新出了崤山,来到洛、济的时候,遇到了三苗、东夷,甚至北上探路的百越人,精彩纷呈的故事开始了。

前文说过,先羌有三苗一支的血脉,三苗族群从名字上看,笔者总觉得他农业不错,前文也说过了,稻作文化是有可能从岭南产生,三苗也好,苗蛮也好,在北上之前,可能都晓得“可以栽种”。(按照原始人角度,灵光一闪开始驯化家禽,和驯化那种家禽,其实都意味着巨大进步)

人只要脑海里有了驯化、栽种的想法,无非就是找到啥可以驯化,啥可以种,不一定非要发现粟、稻才会想到要栽培。

三苗人可能是找到了三种比较好的栽培作物,才被称之为三苗。

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早期先羌人跟三苗关系也比较和谐。一伙人喜欢养羊、养鸡,一伙人喜欢栽培三苗,加上语言基本相通,两边的关系应该比跟东夷好。

在中原,先羌和三苗已经开始融合了,此地的人已经可以称之为华夏先民了。

再说说先羌在陇西、关中的基本盘,首先就是一长串的带女字旁的姓氏,媕姓,婼姓,妶姓,妊姓,妍姓,妘姓,嬨姓等等。

笔者认为,姓的出现离伏羲时代不会太远,至于这些姓氏没有姬和姜,其实也可能有,也可能暂时还没有出现,暂不深究。

早期大家属于邻国相望,不相往来的时期,这些就是个符号,尤其是不打架,不存在父权世袭,姓什么真没啥意义。

有意义的其实是“图腾”以及“氏”,因为出现了图腾,就意味着不单单是打架,可能打群架都出现了。

所以,有熊氏、有羊氏、有琴氏这种名字的出现,说明在先羌族群中,已经有部落出现了。

另外古书说“风姓”,这是最早之姓。

风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笔者认为“风”姓确实是最早的姓氏,而且是现代含义的父权姓氏,但此时风姓还只是祭祀牺牲的“家养的漂亮尾巴的野凤”,暂时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另外还有人说先羌分为好些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

这些氏跟有熊、有羊又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先羌一族的祭司,女祭司。

随着族群扩大,随着地域变广,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越走越远,不同区域的氏族就会重新建造观星祭天台。形成了一个个副中心。

从考古上看,先羌族群(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

总之姓氏这个主要在于区分,一个女祭司在位几十年,尤其是山高皇帝远的部落,这些祭司(无论男女)都可能成为世俗首领,祭司的传承慢慢的演变成为华氏、胥氏,华胥氏或者盘瓠氏,而且渐渐成了部落的代名词。

以上只是本人猜测的“姓”和两个氏的来源途径,姓是居住地区分,带“有”的氏是带有军事性质的部落,以图腾区分,而其他的氏,可能是族群扩大后,不同祭司掌控的区域。

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1)

另外说一下另一个猜测,就是“盘瓠”,这个名字就是盘古。

现代人都知道,盘古开天辟地自然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一划开天”,以日、月、星纪历,才是古人口口相传的“开天辟地”。

那么有可能提出来这个“超级大想法”的祭司可能叫“盘瓠”,于是有了盘古开天的传说。

当然,这个祭司会说得到了“远古天神”或者“上天”的指引,盘古最初可能是那个古汉语里“远古”、“天神”的意思。

而这个祭司的族人将自己氏族名改成了“盘瓠氏”。

华夏先民的星象观察、二仪四象八卦,远古传说以及都不是一蹴而就,是历代“祭司(伏羲)”一点点观察、总结的。而他(她)们的穿戴各异,走过的地方很多,也给后世的《山海经》提供了素材。

闲话少说,反正笔者相信那个时候华夏大地上,抬头看星星的先民、智者不少,神话和天象是各个部落相互交融,最后才慢慢定型的。

到了7724年前,先羌族群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关中和中原。各大部落,比如华胥氏也从华山祭坛迁到了“嵩山”,重新开了祭坛。

而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就是一位这个部落的女子,要跟雷泽部联姻。

事实上,伏羲(西)和太皞(东)可能是两个人,个人比较赞同伏羲生活的是磁山文化圈,而太皞则是在菏泽一带东夷首领。

两个人的历史形象逐渐融合,被共同传颂。

为何先羌的氏族要跟东夷氏族联姻?

其实也很简单,相比于炊烟袅袅的陇西,作为三大族群交汇了中原,尤其是豫东地区,已经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不要小看古人的活动范围,尤其是这些O系先民,也不想想他们是从哪里到的中原,那个时候战争很少,又不存在人为的关隘,交流和交通都不会太差,更没有什么限制。

豫东一带三个族群已经产生了冲突,而菏泽一带有个有仍部,后世就是任姓的来源。

所谓有仍氏,亦作有任氏,很有可能就是妊姓的一支,本人认为华胥氏并不是风姓,而是妊姓的分支,正如前边说的,带“有”字的氏族,很有可能是部落议会认定的“有图腾的远征军”,有仍氏和有熊氏都是如此,被迁到当时族群争斗的最前线,有熊在新郑,而有仍更加前端,估计都跟东夷族杂居了,而且主力还是妊姓的华胥氏为主。

“任”在甲骨文里就有,左边一个侧立行走的人形,右边是一个骨针符号,表示能够穿过丛林或者冲出重围的人。

也就是有担当的人。

先羌部落若是人口增加,需要外迁,就会选择从各姓中选择一些人,授予“图腾”或者以首领的姓氏为“图腾”,开始外迁,有鬲氏、有穷氏、有熊氏、有莘氏估计都是如此。

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2)

至于雷泽家的帅小伙,可能是东夷族或者三苗的少帅,也可能是有仍部里青年才俊。

个人比较倾向于是东夷族,因为那个时候,东夷族可能是断发纹身,在华夏先民眼中,还是刚刚学会用火的“燧人”,双方冲突不断,此时这桩婚事,可以说是部落联姻了。之后雷泽部就成了先羌族群,最后还是风姓部落十部之一的雷泽部。

而这位才俊,也因为儿子、老婆都是牛人,也被尊为“燧皇”,葬在了商丘。当然他可能也有自己的功绩,或许他找到了随时能够生火的“燧木”,或者改进了“取火”“存火”的方式,也被人族人传颂,本文就不多做深究了。

伏羲长大之后,从圣女母亲华胥氏那里学会了观天象,而且发明了渔网教当地人打渔,发明了乐器。

更加辉煌的是,伏羲成为“伏牺”之后,将前辈的星象发扬光大,确定了伏羲六十四卦,并且丰富了其理论,他可能因为要记录伏羲八卦,一改过去“结绳记事”,草创了文字,编撰了第一部有图有字的《河图》和《洛书》。

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3)

在华夏先民口中,伏羲是伏羲,在东夷先民口中,伏羲是太皞,而在笔者的笔下,大家坐住了,别摔了。

伏羲:初姓妊,后改姓风,名包,包牺、庖牺、伏戏、宓戏、牺皇、雄皇氏等等,华胥氏和燧皇之子,燧明国第二代君主,当首领时,造福一方,被选成祭司做了“伏牺”之后,更是集大成者,成为大祭司,于是先民将“伏羲”一词赋予了他一个人,后世的祭司或者萨满不再称之为“伏牺”。此人改革婚姻制度后,将“风”作为自己的姓氏,开创了父系姓氏(不用女旁)的先河,当然实际上是“凤”,东夷人也感恩伏羲让他们跟华夏先民和平共处,尊称他为太皞,而且东夷族以“凤鸟”为图腾,延绵不绝。

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4)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在这句话里,任姓公认来自有仍氏,跟其他三个姓氏格格不入,笔者认为宿、须句、颛臾才是风姓演化出来的,伏羲的直系后代。

而任姓,源自有仍氏,而有仍氏是伏羲原本所在的“妊姓,华胥氏”的分支,从某种意义上其实是风姓的源头,而不是分支。

女娲: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云)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

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

现在看笔者给大家继续编。

女娲:是妘姓,女娲氏的女祭司(伏牺),后随夫姓,改风姓,作为祭司或者圣女时被人称之为“风里牺”。

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估计夫妻两人都有音乐细胞,在湖边琴瑟和鸣,既作曲,又作器,神仙眷侣。

至于伏羲、女娲是不是兄妹,笔者认为不是,但是很有可能他们第一个孩子有缺陷,毕竟五百年前是一家,这种几率还是有的。

伏羲和女娲两人都是聪明之人,伤感之后,统计了各自部落类似的情况,发现了以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近亲结婚的弊端,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婚姻制度,但是他们更加强化、细化对偶婚姻制度,很有可能了男性的“氏”的重要性。

这种改风易俗,当时的百姓肯定不理解,加上他们的小孩有缺陷,而制度又是禁止兄妹、堂兄妹结婚,于是百姓讹以传讹,就将他们传为兄妹,甚至妖魔化两人为“蛇”。

只不过当时先民的口舌之快,后世反倒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

另外伏羲和女娲也应该开垦水利,防御水灾,粮食出现富裕,有传说他们还创造了酒。

但是以伏羲为号的统治年代,延续到前5008年,也可以说是伏羲古国,但是其中应该还有神华胥古国,燧明古国,良渚古国下文再讲。

8000年-7000年前,华夏各个地域主要文化简述。

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5)

先羌族群出现了东西差异,甘肃的仰韶文化依然是母系社会为主,陕东、河北、豫北和晋南也就是中原之地已经步入父系氏族公社。

先羌族群:甘肃的大地湾文化,种稷,比粟还早,是旱地农业的代表,有十几种彩绘符号。陕西临潼的白家村遗址,彩陶发源地。老官台遗址,在华山一带,可能是华胥氏的祖地。

华夏先民:也就是融合了先羌、东夷、三苗的,新兴的中原文化圈,代表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在河北邯郸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粟以及小米,有做“面粉”的石磨,另外还发现了189个储藏粮食的窖穴,储粮可达5万斤,这种储备在上古时期堪称恐怖,而且当地有大量的鸡骨头,经过查验,还都是雄鸡的鸡骨,至于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半地穴式的房子,以及祭坛,有不太成熟的(凤)的图像。

裴李岗文化,时间是8000年到7000年间,比起其他的文化,裴李岗文化只发展了700年,就进入了仰韶文化,成为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可以猜测,在郑州一带,三大族群交汇地,交流和发展比起其他原始部落要快一些。饲养猪、狗等,他们的死后,小孩是用瓮葬,而成年男女一律头南脚北的安葬。他们的死后,小孩是用瓮葬,而成年男女一律头南脚北的安葬。是祭拜北边的伏羲?还是有什么原因,待考。

三苗族群:贾湖遗址是在河南漯河舞阳,涵盖豫南,它的时间范围是9000年到5800年前。贾湖遗址共发掘出三十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知其已具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它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6)

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利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饲养猪、狗、羊、黄牛、水牛等

贾湖契刻共发现十七例,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龟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统称为舞阳刻符。

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7)

东夷族群:大汶口文化,6500年,相对较晚,狗为陪葬物,也养猪,有着南方特有的拔牙习俗。

百越族群:河姆渡文化。

北方族群:前文笔者曾经说过,古羌人北上,随行的兄弟还有个N系,在一场“换原配”的远古之战后,这个N系在漠北跟O系兄弟分别,一路向东到了辽宁、内蒙一带,也就是燕山北面。可能是没有追到自己的原配,不好意思回来,于是在当地住下,融合了当地土著C系,夹杂一部分古羌人,开始了定居生活。一万年前的北回归线就在燕山一带,此地适合农耕。

赤峰的兴隆洼文化证实当地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有的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磁山文化的粟因为太久远,没法C14测量,只能根据所处环境估算,而兴隆洼的粟保存较好,可以提取测量物)。

遗址中的营地周围有宽约两米、尚存深度一米左右的壕沟,是这个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是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说明当时在华夏北方,城邦争斗已经出现。以猪为祭祀,玉猪龙文化。

上古华夏文明(时代华夏民族发展历程全解)(8)

七八千年前的遗址

综上所述,此时华夏大地各族群的发展情况,三苗族群>北方族群>百越族群>华夏先民>先羌族群>东夷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