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中国两千年帝统都以嫡长子为传世法,把帝统的决定权归诸上天,人间勿议,以维护帝统的稳定。

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一原则并没有很好执行,以秦、汉为例,“两代共二十六个皇帝,以嫡子继承皇位的只有西汉时三位;东汉竟没一位。

曹丕为何会夺嫡成功 关键时刻写了一本书(1)

尽管如此,但它毕竟是嗣位继承的重要政治规则,还是具有不可低估的观念力量。

曹丕创作《典论》的真正动机,主要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也就是为其争夺继承权服务。

1、劝诫父母“立嫡以长”

当曹丕继承王位的欲望受阻以后,他通过《典论》的创作和传播委婉地规劝曹操、卞后和宫人,劝诫曹操的臣下,以春秋大义为准则,“立嫡以长”。

最重要的是试图说服竞争对手曹植,放弃权力争夺,发挥其自身才华的优势,“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如此,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不朽。

曹昂亡后,曹丕成为曹操诸子中年齿最长者。曹操为公前,曹丕位为五官中郎将、丞相副,地位高于诸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公,若遵循“立嫡以长”的立嗣原则,曹丕是当然的太子,大概最初曹丕自己也如此认为。曹操却迟迟不立太子,对于身处其中的曹丕而言,漫长的等待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心理煎熬。

从建安十八年(213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去世,这段时间曹丕、曹植各树党羽,明争暗斗。

在立嗣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曹操和卞氏都偏爱曹植,当然令曹丕寝食难安。其间,曹丕虽被立为太子,若曹植能够自我砥砺,仍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曹丕心中对父母偏爱曹植不满,又不能公开表达,但内心对权力的向往又无法压抑,于是选择用文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创作和传播《典论》来宣扬“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立嗣原则。

第一,希望曹操吸取前世帝王长子无辜身灭的惨痛历史教训。

曹丕为何会夺嫡成功 关键时刻写了一本书(2)

在《典论·奸谗》一文中,曹丕列举历史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王公长子或太子之事,希望曹操能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第一个事例:

伊戾为宋平公太子痤内师,因不得宠信,设计陷害太子痤,诬告“太子将为乱,既与楚客盟矣”。平公不辨真伪,诛杀太子。

第二个事例:

费无忌为楚平王太子建少傅。平王派无忌为太子娶妻,因所迎的秦国女子貌美,无忌为讨好平王,驰归报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没有推辞。此事过后,无忌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会杀己,乃在楚王面前谗言太子不满,楚王信以为真,迫使太子建逃亡。

第三个事例:

秦始皇长子扶苏与赵高、李斯不睦,高、斯贪恋权力,矫诏逼死扶苏,拥立二世。曹丕评道:“高、斯之诈也贪权”。

第四个事例:

江充以巫蛊害死卫太子。在这些先朝历史教训中,奸臣的谗言固然可恶,而身为帝王不辨是非,听信诬告,致使骨肉相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曹丕举这些例子的警示作用和劝说目的十分明显。

曹丕在列举这些不幸史实的同时,还别有用心地借“晨凫、北犬之献”的典故,赞扬魏文侯由立幼到立长为嗣的转变。魏文侯长子名击,封于中山,次子名诉立为嗣。击对此可能心存怨恨,三年之中不与父亲来往。击之傅苍唐劝其曰:“父忘子,子不可忘父,何不遣使乎?”苍唐之言触动击的思父之情。

他知道父亲魏文侯“好北犬,嗜晨雁”,于是派遣苍唐携往而献之。魏文侯深为所感,遂废少子诉而重立击为嗣。

曹丕选择这个故事,别有深意。曹操为魏公或魏王,所治之域乃魏文侯旧疆。虽然时代相去已遥,但同是魏之主人,魏文侯能够回心转意,曹操是否也能够坚定立长的信念?

曹丕为何会夺嫡成功 关键时刻写了一本书(3)

第二,公开抨击妇人乱政,委婉劝谏母后。

《典论·内诫》曰:“三代之亡,由乎妇人。”曹丕从新近发生的袁绍、袁术、刘表的亡邦灭家出发,大胆抨击妇人与政。

袁绍因听从妻子的建议,以少子尚代长子谭为嗣,致使二子争国;刘表亦听信后妻蔡氏之言,亲近少子刘琮疏远长子刘琦,以致兄弟相仇。袁绍、刘表最后的结局都是“举宗涂地,社稷为墟”。

曹丕指斥袁绍“邪臣饰奸,二子相屠”;责备刘表“父子之间,何至是也”。

曹丕利用《典论》的传播不断强化这些败亡的事实,还说宠少子恶长子之事发生在普通百姓家庭,可能不会引起严重后果,“或在布衣细人,其失不足以败政乱俗”,但若发生在帝王之家则会危及社稷,故“斯有国者所宜慎也”。

曹操亲眼目睹袁、刘之覆灭,他决不希望身死如袁绍那样灭国受辱。曹丕的提醒,肯定会使其对近在眼前的教训有所深思。

在杨修因为曹植失宠被杀后,卞太后致书修母:“闻之心肝涂地,惊愕断绝,悼痛酷楚,情不自胜。”

卞氏应十分清楚曹植与杨修的亲密关系,她一方面是表达对杨修之死的歉意;另一方面,她可能是对曹植的失宠表示惋惜。

她已经知晓曹操此举的深刻政治意图,那就是进一步稳固曹丕的储君地位。

曹丕利用“立嫡以长”的立嗣规则一再为自己陈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卞氏亦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若不是曹丕一再宣扬“立嫡以长”的观念,也许卞氏会道:“王自以爱,故用植为嗣。”

2、劝说曹植急流勇退

曹操认为曹植“最能定大事”,以至于“几为太子数矣”。建安十九年(214年),曹丕兄弟博延英儒。丕早已耳闻邯郸淳之才名,因“启淳欲使在文学官属中”,而曹植“亦求淳”。曹操亲自出面干预,“遣淳诣植”。邯郸淳《答赠诗》曰:“我受上命,来随临菑。”

曹操对植的偏爱可知。

曹丕为何会夺嫡成功 关键时刻写了一本书(4)

母亲卞氏也因植为少子,“最爱之”。建安十八年(213年),献帝聘曹操三女为贵人。

曹植《叙愁赋序》曰:

“家母见二弟愁思,故令予作赋。”在卞氏苦闷之时,曹植能够为其解忧。曹丕立为太子后,左右人等向卞后祝贺讨赏赐,卞后曰:“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

假如曹植被立为太子,不知卞后会如何表现?

曹植的文学才华应是时人中的佼佼者。曹丕不断地颂扬“立言”的不朽之功,就是期望曹植能够发挥自己的优长,专心务学,放弃权力之争。

曹丕颇为赞赏徐干的退隐,“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出仕为官仅五六年,此前与之后,他过着“绝迹山谷,幽居研几”,或“潜身穷巷,颐志保真”的隐逸淡泊生活。

曹植亦很赞赏他,《赠徐干》诗曰: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亮怀玙璠情,积久德愈宣。”

这看似突兀之笔,其实正是曹丕作文动机的流露,目的是再次强调其对徐干的褒扬,以宣扬其好恶。

明白地说,曹丕就喜欢专心著文、无心世功之人,希望曹植能“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要太过于追求功名,要珍惜光阴,安心著述,如此“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同样可以传千古而不朽,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的追求。

曹植文才出众,却“无愿为世儒”,而是渴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愿得展功勤,屡力输明君”。

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退隐的迹象,他渴望实现自已的政治抱负,徐干所为绝不是他的人生追求。曹植以为舞文弄墨,作文赋诗,像扬子云这样的“执戟之臣”,还说“壮夫不为”,何况他“位为藩侯”,“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

曹植也考虑过著书立说,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史官之实录,辨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只有当这些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之时,他才会考虑文艺的事情。

曹丕为何会夺嫡成功 关键时刻写了一本书(5)

事实上,曹植一生也没有忘记政治,以至于“汲汲无欢”而终。曹植的功名之心愈烈,曹丕愈会感到威胁。

鲁迅先生说:

“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

无论曹植是否认可或接受曹丕的劝说,但从实际效果看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曹操死后,当曹彰对曹植曰:“先王招我者,欲立汝也。”曹植答道:“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3、告诫大臣要“善处骨肉之间”

曹丕十分重视与曹操的臣僚保持密切关系,时常能够曲礼事之。臣事君以忠乃为臣之大道。

曹丕曰:

“忠臣事主也,尊其父以重其子,奉其兄以敬其弟”,又希望他们“善处骨肉之间”。

曹丕对大臣们提出这样的要求理所应当,他定是在警告丁仪兄弟不要背离这些原则。

曹丕毫不掩饰地批判那些“离父子,隔昆弟,成奸于朝,制事于须臾”的臣僚,“何进灭于吴匡、张璋,袁绍亡于审配、郭图,刘表昏于蔡瑁、张允”。

从行文的语气中可以看出曹丕的愤怒。其实,咒骂奸邪之人,还是希望能够引起曹操的注意。何进、袁绍、刘表的败亡故事,曹操不仅清楚明白,对他们失败的原因也会有所思考。

第一,赞扬先代大臣和美友于之功。

曹丕在批评臣子慕私利而忘公义,离间父子兄弟关系的同时,赞扬一些先代大臣,如袁盎、田叔、杜邺、韩安国等人善于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

曹丕不厌其烦地举出这些善于调解兄弟之间矛盾的例子,称攒“袁盎之谏淮南”、“安国之和两主”,很明显是要告诫丁仪兄弟等曹操的大臣要以之为榜样,不要过多地参与曹家的立嗣之争。

第二,赞赏儒家立嗣观念的维护者。

在中国古代皇权的争夺中,立为太子并非最后的胜利者,太子的废立有时仅凭帝王的爱恶一念。但“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太子的废立牵涉到激烈的权力之争,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故有许多大臣从维护儒家的立嗣原则出发,强烈谏阻废除太子。

像仓唐、史丹、周昌、叔孙通、车千秋等都敢于向人主力谏以维护太子的合法地位。

曹丕为何会夺嫡成功 关键时刻写了一本书(6)

在曹丕争夺继承权的过程中,一些固守儒家立嗣传统的大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为立嗣以函令密访于臣下,尚书崔琰露板答曰: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尚书仆射毛玠向曹操密谏曰:

“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待中桓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

显然,曹操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

袁、刘覆亡之事发生不久:

“必然盛传于人们的口耳之间,特别是较近的荆州刘琦、刘琮兄弟,不但事后作为教训,即在当时人们也看出这是荆州的危机”。

第三,曹丕与大臣合谋劝说。

曹丕为争嗣之事,曾遣人专门请教贾诩计策。曹操尝屏除左右问贾诩定嗣问题,诩默然良久。

操又问之,乃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贾诩此论,与曹丕《典论》之《奸谗》、《内诫》等篇对袁绍、刘表的抨击十分合拍。

他们之间应该有某种默契,或者是共同商议过以袁、刘之覆亡来劝谏曹操。曹丕即王位后,任贾诩为太尉,“首登上司”。

4、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

《典论》中曹丕批评、反对的事情,也是其政治主张的反映。

他对汉末的昏政予以抨击:

“桓、灵之际,阉寺专命于上,布衣横议于下。干禄者殚货以奉贵,要名者倾身以事势,位成乎私门,名定乎横巷。由是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常检,事无定价,长爱恶,兴朋党”。

这种人伦败坏,社会混乱的局面是曹丕致力要纠正的。即位之初,他就开始削夺宦官的权力。

曹丕为何会夺嫡成功 关键时刻写了一本书(7)

显然,曹丕对自己所著《典论》十分看重,“集诸儒于肃成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典论》传播的范围亦很广泛,相国钟繇、大理王朗这些海内英儒,国家柱臣,“咸归太子巍巍之美,叙述清风,言之有永,听者欣欣,忘日之夕”。

卞兰读后赞曹丕“著典宪之高论,作叙欢之丽诗。越文章之常检,扬不学之妙辞”。

黄初中,孙权遣使贡献,曹丕“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后因孙权不服,再“颁《太宗论》于天下,明示不愿征伐也”。

可见,《典论》在曹丕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魏明帝时,下诏三公曰:

“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

《典论》的创作和传播为曹丕的政治活动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曹丕不仅借机宣传自己,还向曹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聚拢人心。

曹丕为何会夺嫡成功 关键时刻写了一本书(8)

《典论》一出,追随曹丕的人对其大加赞赏,“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于无外。是以武夫怀恩,文士归德”,其政治目的昭然若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