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的外地人,除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北海必去参观游览外,对座落在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遗址,也大多会选择去看一看。

因为这片遗址是大清王朝腐败无能的耻辱见证,也是华夏儿女心中的痛点之一。

1860年,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强盗烧杀掠抢,悍然将圆明园付之一炬;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入北京,圆明园等地遭到二次洗劫。

所谓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实际就是一片火灾废墟。人祸天灾,百十年的风雨侵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都是残垣断壁和杂草丛生的土丘。

圆明园新一期考古发掘(圆明园遗址地下藏有多少秘密和珍宝)(1)

遥想当年,圆明园鼎盛时期,这里园林面积5200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为“万园之园”。

那时节,清朝皇帝每到盛夏,都会来这里避暑理政,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一应俱全,因此这里又被悄悄称为“夏宫”。

据记载,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园内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以上,包括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而圆明园当年究竟收藏了多少文物,至今还是个谜。

1900年八国联军杀入北京,这座皇家园林再次被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日寇和土匪刁民的不同程度破坏。“文革”动荡岁月里,圆明园也受到某些打砸破坏。

一座享誉中外的历史名园,尽管地面建筑已被毁坏殆尽,但地下的废墟中藏有多少秘密和宝物还是未知数。

这也恰恰是给现代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专家留下的课题。

1950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修复。

据说,古都北京无论是故宫、颐和园还是其他古建筑,都有相关的陈设档案,专门记录建筑中所拥有的物品,唯独圆明园缺乏陈设档案。

正因为圆明园收藏文物的总数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从而增加了我们弄清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国外的难度。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其《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说:“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这不免令人产生联想。

1976年,北京市对圆明园遗址成立管理机构。自1996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北京市先后组织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从2013年开始的第三次发掘至2020年结束,为圆明园遗址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

二十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已经陆续从圆明园遗址发掘出五万多件(片)文物,发掘和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据介绍,目前,圆明园遗址内已有月地云居、鸿慈永祜、山高水长等22处景区完成考古勘探,基本探明了这些遗址的保存状况。还有桃花洞、养雀笼、海晏堂、远瀛观、如园等5处遗址将完成考古发掘。

2012年,考古队对圆明园三园之一长春园中最大的园中园“如园”进行了发掘。

发掘中,考古工作者每次都预先查阅大量文献材料,以便与发掘中的新发现对照研究,搞清楚地下出土的情况到底是什么。

“如园”位于圆明园遗址长春园宫门区东侧,是长春园内五园(如园、茜园、小有天园、鉴园、狮子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文字记载的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为仿明代中山王徐达瞻园建设而成。

这座园中园遗迹考古发掘了3800平方米,其包含的芝兰室、云萝山馆、听泉榭、延清堂、含碧楼、挹霞亭、观丰榭、引胜轩、假山、道路、湖泊及其泊岸等。

考古专家认为,“如园”是近几年圆明园考古发掘中保存最好的遗址,也是首座仿江南园林遗址,份量不菲。

2017年12月,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也完成了一期考古发掘。

圆明园新一期考古发掘(圆明园遗址地下藏有多少秘密和珍宝)(2)

圆明园半圆形码头。在历史资料上并没有记载,是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紫碧山房”主体部分,占地约1.37万平方米,一期考古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圆明园的最高点寒山,以及值房、宫门、紫碧山房殿、含余清、澄素楼等建筑遗迹,还有码头、石桥、围墙、道路系统、河道、山体、排水道等附属设施,出土了大量瓷片、琉璃及石质建筑构件等少量文物。

考古发掘还发现了早期散水、早期墙基、山体拦土墙及“满堂红”基础、排水道、石板路等新遗迹现象,基本摸清了该建筑建于三合土夯筑的基础之上的工程做法。

发掘出的建筑基址的基础,是近几年圆明园考古发掘见到的最厚的,有的地方厚达两米,体现了清代皇家对建筑质量的严格要求。

在靠近园墙的“含碧楼”遗址,散落着一堆青白石条。考古人员在其中一块残断的石条下面发现刻有“御题”二字,在“御题”两字之后,刻有有两方篆书印章。

其中一方印章为“嘉庆御笔之宝”。另一块石条上有“朱华翠”、“盖满池”等字样,推断应是一首赞美荷花的诗文。

此次在含碧楼遗址发现嘉庆御笔石刻,或许证明嘉庆皇帝生前也喜欢到此歇息。

2014年,在发掘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御河时,工作人员偶然在河底发现一个硬邦邦的泥疙瘩,份量还不轻。

这泥疙瘩被泥裹得严严实实,里面有什么物品也看不清。

后来把它送进实验室清洗处理了半个月,才惊讶发现的,它里面竟然是一尊“鎏金铜象首”。

圆明园新一期考古发掘(圆明园遗址地下藏有多少秘密和珍宝)(3)

专家分析,这件象首工艺品,是皇家用器的一部分,应该是陈设在大殿中象征吉祥如意的摆件。它的用料非常讲究,铸造于乾隆年间。

从工艺程度来看,它彰显了大清帝国铸造、鎏金的至高水平。

但整件艺术品的大象身子已不知去向。考古专家在发掘出的象首后部发现的四个小孔,分析认为是用来连接和固定身首用的。

而其文物价值,也远远高于声名远播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

尽管这尊“鎏金铜象首”被埋在淤泥之下一百多年,埋藏条件非常恶劣,但经过清洗之后,依然金光闪耀。

面对这尊鎏金铜象首,许多人疑问: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历经劫难,地面遗存都已很少,这件金光闪耀的珍品是如何留在御河内的呢?

专家们猜测,有可能当年这个大象摆件被整体盗运时,象首被意外碰掉而落进了大宫门门前的御河里,当时也顾不上打捞,以致得以幸存。

2020年,圆明园40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考古人员在遗址上,发现了主建筑“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址,这也是圆明园考古工作首次采用了植物考古手段开展研究的成果。

“澹泊宁静”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取意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澹泊宁静”的主建筑,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称“田字房”。“田”字象征农耕,古代中国奉行以农为本,清朝皇帝不仅也以“田”为房,还在圆明园的稻田里举行“藉田之礼”,实际就是亲自耕作,并察看农事农时,以示对天下农业生产的重视。

圆明园新一期考古发掘(圆明园遗址地下藏有多少秘密和珍宝)(4)

考古工作者在遗址附属的皇家稻田,首次采用植物考古的手段,对“京西稻”的种植开展考古学研究。

“京西稻”也叫“御稻”,清初由康熙皇帝亲自组织培育。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此事都十分重视,并安排在玉泉山周边开辟御稻田,所产御稻米供宫廷食用。

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高峰期面积曾达10万亩。

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南北长约140米,东西宽约16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殿之东门外为翠扶楼,楼之南北皆是皇家稻田,楼西有藤萝架一座六间。殿外河水周环,春季的稻田碧绿如画。

圆明园考古发掘,也回答了不少疑难问题,比如,过去人们一直猜不准圆明园“养雀笼”到底是做什么的,它真的是养雀的吗?

随着一件有着卷云纹路琉璃构件,从圆明园西洋楼养雀笼地下被发掘出土,解开了这一疑难。

“养雀笼”是圆明园长春园北部西洋楼的景观之一,是一座西洋门,位于圆明园黄花阵东侧。建成于乾隆年间。

考古发掘前,专家也查过文献,但没有查到明确说法。

最终,考古队员在这个琉璃构件上发现了“孔雀牌楼”四个字,由此,“养雀笼”的性质得到了印证。

相比圆明园遗址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的面积和曾经1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目前的考古发掘只能说是“冰山一角”。

有关它的历史疑团和其地下藏着的秘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揭开。

2021年10月18日,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