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
【方志四川•家风家训】 第23期
来源:《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1月版)
编者:中共四川省纪委 四川省监察厅
组稿: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凉山州地方志办公室 伍忠明
小叶丹(1894—1942),又名果基约达,彝族,四川省冕宁县今彝海乡人。1935年与刘伯承彝海结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的红军果基支队,坚持5年与国民党斗争,誓死捍卫红军授予他的“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2009年,小叶丹被授予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守信笃义 修身齐家
出身“黑彝”贵族家庭的小叶丹,自幼聪慧稳重,十多岁时就能熟诵彝族各支谱系、辞令典章及习惯法。特别是他能以身作则,守信笃义,处处以家族集体利益为重。到中年,小叶丹已成长为果基家族萨特支的头人,成为一个近万人“大家庭”的实际领导者。
小叶丹经常用彝族格言教育家支内的青年,还编了一套 “训诫语”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把说谎话、不讲信用和“偷盗”这种低劣的行为列在一起,对信誉的重视可见一斑。
小叶丹身体力行,守信笃义,不仅赢得本家支成员的信任,也得到当地其他彝族人士和汉族群众认可,果基家族萨特支也在冕宁北部彝区有了一定影响力。
誓死护旗 践诺履义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和小叶丹举行了著名的彝海结盟仪式。红军授予他“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彝海结盟后,小叶丹派人做向导,经九天八夜全力护送,红军先遣队和主力部队依次通过百里彝区,顺利抵达安顺场。“彝海结盟”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成为中国民族政策的一次重大实践,在万里长征历史上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红军过境后,国民党进剿“冕北”彝区。果基支苦战数日,力屈认缴。但无论怎么威逼利诱,他也不肯交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在最艰难时刻,小叶丹含着热泪勉励自己的妻子和弟弟,要坚信 “革命大义”,信守彝海结盟的铮铮誓言。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被反动军阀收买的部族武装伏击身亡,时年48岁。小叶丹夫人倮伍乌吉嫫继承丈夫遗志,接过保护队旗的任务。1952年7月14日,小叶丹夫人和弟弟果基尼迫,将用生命守护的队旗献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如今,这面见证民族团结的光辉旗帜,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信义传承 再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果基小叶丹的弟弟果基尼迫积极参加凉山各项事业建设,曾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果基尼迫直到去世从没有向党和国家提出过不合理的要求,从没有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的亲人、朋友谋取过私利。
在果基尼迫眼中,国家建设、民族团结都是大“义”。他经常身体力行,手执“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的复制品,到纪念馆、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用革命精神和民族团结来教育鼓舞后人。
如今,小叶丹的孙子果基伍哈(汉名沈建国)总会教自己的儿子背“家谱”,讲爷爷的故事,讲爷爷“守信笃义”的家训。
“如今的‘信义’二字,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果基伍哈认为,“不仅要做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还要严格自律、奋力自强,努力为人民服务。作为小叶丹的后代,更有自觉维护新时期民族团结义务。”
从彝海结盟至今,小叶丹家人没有一起违规违纪的记录。他的后人们,无论在机关单位工作,还是在农村务农,在当地都有极好的口碑。大家都说:这个家支团结友善、诚实守信、奋发进取、富有极强的正义感!
“信”与“义”是果基家坚实的做人底线。“不能给爷爷抹黑”,更成了子孙对小叶丹最庄严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