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7号,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史学习组组员武雅可同学有幸采访了李锡祐烈士的儿子李老先生,组员通过聆听李老先生对他父亲英勇事迹的讲述,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原先以为只有在电影电视中才会看到的“英雄人物”,他传奇而光辉的一生拉住了组员的心。因先前其父亲工作的保密性,并无太多记载的资料,所以组员们在网上尽力查找如沛县志、当时报纸等资料,进行事件的还原。

自小深得英雄革命文化熏陶,突破坎坷不断励志求学

李锡祐烈士,出生于1917年,江苏沛县人。从小有着聪明智慧的头脑。五年级时的国文老师共产党员朱俊之先生为孩子们组织读书会,推荐阅读进步书籍,读了郭沫若、鲁迅、蒋光慈等进步作家的作品,这使他接受了不少“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思想的熏陶,在成长过程中很快便拥有了长远的目光和先进的思想,为之后的求学生涯打下基石。再加上其家乡这一地区历史悠长,历史上也出过许多英雄人物,那里的人们仿佛血液中便有着英雄的气概月。也许就因了这些因素,造就了李锡祐的革命情怀。

1933年小学毕业后,年仅15岁的李锡祐远离家乡,到南京投考中学,先后在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读书。异地求学,生活自理,培养了自立精神。当时实验中学是名牌学校,政府高级官员的子女都在此校读书,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李锡祐听到了许多官场内幕和政府秘闻,对当时的政府的腐败有所认识。

1934年,李锡祐不幸得了肺结核,只能暂时退学,由家里安排到庐山疗养。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些成年病友,还有一些人是当时的外交官员,这使他从单纯的社会生活上升到世界的高度,对这个大千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有一位外交部徐次长,喜欢谈一些外交官的趣事,这一切都使他眼界更加开阔,同时增加了不少社会知识,经过两年多的疗养,本来不太严重的肺病完全好了。

1936年初,李锡祐进入上海震旦大学附中,继续读书,震旦大学是法国教会办的,在学堂中经常以法语作为主要语言,教材多系法文,李锡祐天资聪明,法文进步很快,半年后就能读法文书了。寒假后,他的父母希望他学经济,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种超前的思想,便让其进入当时美国人开办的光华大学学习财经。

缅怀英烈致敬英雄最想说的话(热血铸英魂深情寄哀思)(1)

李锡祐烈士

深知家国有难,艰难回国后毅然参军抗敌

1937年5月,刚刚年满20岁的李锡祐就被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更名为东京大学)录取。然而仅仅去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相继发生,目睹着国家遭受侵略,一些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遭到暴力殴打,这让一身正气的李锡祐满腔悲愤。于是他与其他几位中国留学生商议决定回国,由于国家发生战乱,一路上十分坎坷。10月底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此时在租界的街上,人们无不义愤填膺,拉大标语,上街游行表达对日军侵华的行为之愤慨。这期间,他被上海街头这份家国情怀深深感动。12月,暂时就读于河南大学,后他决定去参军抗日。想去陕北上抗日军政大学,因受阻于西安,便报考了中央军校七分校。

1941年,李锡祐看到大量装备精良的军队不去抗日,反而围剿抗日的八路军,甚为愤懑。1943年春的一天晚上,他所在部队抓捕到一名“形迹可疑”的人员交给李锡祐讯问,而这名人员正好是他军校同学。交谈过程中,了解到这位朋友身上带着地图,正赶往江苏见新四军。此时正赶上李锡祐的父亲去世,需回家奔丧,于是他便悄悄地将这位朋友护送到新四军驻地。此时迎接他的是陈毅军长,此时的陈毅还在新四军指挥作战。当时的李锡祐希望借此机会直接加入新四军,但是陈毅指出在这里参加新四军,不如在那,由此便展开了李锡祐长达六年的卧底生涯。

自此之后,李锡祐在抗日期间有胆有识,英勇果断,任职期间颇著战绩。1944年底,战区长官以少将纵队司令名义保送李锡祐到重庆陆军大学学习,李锡祐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将官班(二期)与陆军中将张权同期,二人还成为结拜兄弟。

军中贪腐不堪,冒死帮助共产党,幕后英雄与党结下不解之缘

1946年12月结业后,李锡祐被分配到国防部,在联勤总部任少将高参,任职期间,常常被派到各军旅检查工作,了解财务供应等情况,很多人给他送礼,均被他一一拒绝,这时他对国民党的腐败、上层人士的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等黑幕知之更深了,心情十分苦闷,下定决心帮助共产党完成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改变国家的现状,他必须有所行动,要想办法掌握兵权,在时机成熟时反戈一击。

1948年,他离开南京,出任第四绥靖区司令部第四处少将处长,年底又任暂编第一纵队司令,掌握了兵权。

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江防部队发现有小火轮(运输船)开到长江对岸,便向上报告,为李锡祐所管辖的船只,李锡祐受到怀疑,在听到李延年派人来抓他的消息后,只身逃奔上海。抵沪后,与张权邂逅,决定继续暗中递送情报,迎接解放军,与中共地下党上海策反工作组组长王亚文同志进行联络(王亚文是张权的秘书)。

缅怀英烈致敬英雄最想说的话(热血铸英魂深情寄哀思)(2)

渡江战役

英雄的牺牲重于泰山

接着,李锡祐将掌握的情报亲自送到先期已到丹阳的解放军渡江指挥部(地下党和张权并不知晓渡江指挥部已到达丹阳),此时解放军已靠近上海,王亚文告知张权令其部在解放军进入上海之时能够不放一枪,不战而屈人之兵。地下党定于1949年5月16日发动起义,张权于是让其侄女婿秦然轩递送了一份李锡祐亲笔所写的信,交给驻扎于复旦大学的一三二师情报科科长张贤,称约见张贤。与张贤见面后,不料张贤却向上告了密,李锡祐遭到逮捕。在狱中,被反动警察严刑拷打,打断了李锡祐的四肢,但李锡祐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起义的计划,接着便以政治为由将李锡祐除名,在敌伪档案中也没有李锡祐供认的口供。

之后的几天,解放军势如破竹,直逼上海市区,国民党军心涣散,蒋介石眼看自己将要被当作瓮中之鳖活捉,就在这狗急跳墙之际,5月21日,国民党反动派以处决两名扰乱金融秩序的“银元贩子”为由在南京路上当街枪决了李锡祐与张权,李锡祐时年32岁。在他们牺牲后的6天后,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事后,解放军电台广播令李锡祐同志前往解放军指挥部报道,最后于普善山庄找到了李锡祐烈士的遗体,确认其已光荣牺牲了。

缅怀英烈致敬英雄最想说的话(热血铸英魂深情寄哀思)(3)

联合时报上刊登的有关李锡祐烈士的文章

1949年8月24日下午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万安殡仪馆为李锡祐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董必武、陈毅、市委、市政府、文管会、警备部、民政局、总工会等各机关,各人民团体代表及烈士家属亲友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并在南京路下半旗。

中共上海市委对李锡祐烈士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锡祐虽非中共党员,但在思想、行动、工作作风上都与共产党靠近,烈士对于蒋匪帮反革命的血腥统治具有深切的仇恨,对中国人民的胜利则抱有充分信心。在共产党领导下瓦解匪军士气,迎接上海解放,都有相当功绩。华东局给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介绍信中写道:给解放军提供的情报对淮海战役的胜利有贡献。

追悼会后,李锡祐烈士的灵柩葬在虹桥公墓,现移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墓前竖立着“李锡祐烈士”墓碑。陈毅还亲自为李锡祐家属安排了住处并发放了大米等物资,并安排李老的母亲进入上海市公安局工作,由此可见陈毅对李锡祐的赞赏与对人才失而不得的惋惜。

缅怀英烈致敬英雄最想说的话(热血铸英魂深情寄哀思)(4)

现于龙华烈士陵园的墓碑

组员们的感悟

听到这里组员们深有感悟,更是对李锡祐的传奇一生肃然起敬。他从小接受共产党的进步思想,不到二十岁便掌握了三种语言,是个人才;他在祖国遭受侵略之时,毅然决然回国投身于抗战事业,可见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虽身居要位,但他厌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上层人士的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足以看出他身上的正气;为了祖国的光明和下一代的幸福,他冒着危险为解放军提供情报……听着他那只被父亲抱过一次的儿子——李老的讲述,惊心动魄,这段历史甚至能够媲美电视剧《潜伏》,甚至超越它,让组员们打心底里钦佩李锡祐烈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江泽民在90年代离开上海去北京赴任前一次大会上就解放前夕的未解之迷对记者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定的事任何人不能改变。

虽然他的很多资料至今未被公开或因种种原因记叙得不够详细,但是笔墨的记载不足以描述这么伟大的人物和功绩。作为当代中国的新生力量,应当将这首革命赞歌永远传唱下去,让一代又一代人知道是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现今还有大量史料未曾被找到,李老希望组员们和关心这件事的人能够从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尽可能的还原事情的真相,让李锡祐烈士光荣的一生完整地展现给世人。

以上内容均来自解放日报等报刊及沛县志 中摘录。

1.《沛县志·沛县当代人物专题》

(ren.bytravel/history/4/lixiyou.html?from=groupmessage)

2.《沛县志·李锡祐烈士小传》(1987年第1期)

3. 《解放日报》1999年5月27日《喋血黎明慰忠魂》

4.《上海连环画报》1986年6月5日《凶手落网记》

5.《联合时报》1987年4月3日《南京路上枪杀“银元贩子”真相》

撰写人:武雅可

指导老师:张转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