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大部分人对二战时日军装甲部队装备的坦克印象都比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确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部分日军装甲部队的坦克体积都比较小,和同时期欧美的坦克比起来属于“袖珍”水平。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

被“谢尔曼”扛着走的日军坦克

不过,二战时日军的装甲部队除了小型坦克外,也装备过一些中型坦克,而97式中型坦克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97式中型坦克和以97式中型坦克为基础改装而来的众多变形车,曾一度成为了二战日军装甲部队中的支柱力量。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2)

97式中型坦克

为了让大部分读者对二战时日军装甲部队的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今天就以97式中型坦克的诞生和发展作为主线,向各位读者介绍下这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日军装甲部队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型坦克,让各位读者朋友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装甲部队的情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要性能还是要省钱——97式中型坦克的诞生之路

在97式中型坦克正式诞生之前,日军装甲部队装备的主要是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轻型坦克。这两种坦克都是当时日本陆军省“节约”政策下诞生的产物,换言之,当时的日本陆军省认为当时的日军坦克应当尽量小巧,以节省相关的制造费用,毕竟当时整个日本陆军一年的军费预算也才5亿日元,确实无法大量装备更大型的坦克。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3)

被击毁的95式轻型坦克

但是和当时的日本陆军省不同,作为装备的直接使用者,当时的日军装甲部队频繁反应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轻型坦克不仅火力贫弱,而且装甲较薄,在面对37毫米战防炮等反装甲武器时并没有展现出良好的生存能力,要求研制一款全新的中型坦克,而日本陆军省也同意了这个要求。

虽然日本陆军省同意了日军装甲部队研制新款中型坦克的要求,但是却提出了一个让日军装甲部队不能接受的设计方案。即以95式轻型坦克为基础进行简单的升级放大,重量控制在10吨以下,主炮直接使用原来89式中型坦克上的57毫米火炮,车体装甲在一定距离上能够免疫37毫米战防炮的打击。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4)

日本陆军省的设计方案

日本陆军省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你和我反应装备的坦克防护能力不足,我给你直接加强下装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浪费钱去研制什么全新的中型坦克呢?

更加注重实战表现的日军装甲部队显然不能对这个设计方案感到满意,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日军装甲部队希望新款中型坦克的重量应该在14吨左右,装甲应当能在近距离内免疫37毫米战防炮的射击,同时新坦克要装备长身管57毫米火炮,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反装甲作战。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5)

日军装甲部队的设计方案

在双方短时间内都无法说服对方的情况下,双方决定各自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样车,最终看哪一方的样车在测试中的综合表现更好,就使用谁的设计方案。日本陆军省在1937年搞出了自己的样车,称为“奇尼”,而日军装甲部队在同样也搞出了自己的“奇哈”样车

“奇尼”和“奇哈”在富士试验场进行了对比实验,在越野性能方面,因为两辆样车的整车重量都比较小,因此没有拉开明显差距。但是日军装甲部队的“奇哈”试验车因为推重比更强,在爬坡性能方面稍微占优。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6)

最终定型的97式中型坦克

本来“奇尼”和“奇哈”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对比测试,但是此时随着战事的扩大,日本陆军获得了更多的军费预算。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省钱”目的而建造的“奇尼”设计方案就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最终“奇哈”设计方案胜出,因为1937年正好是日本皇记2597年,新款中型坦克便被命名为“九七式中战车”,97式中型坦克正式诞生

众多缺陷集于一身的应急之作——97式中型坦克基本设计盘点

需要注意的是,97式中型坦克的早期量产型号和后期量产型号的炮塔稍有不同。早期量产型的97式中型坦克因为使用了94式车载电台,所以在炮塔旁安装有围栏状的天线,而后期量产型号则取消了这个设计。所以,可以通过是否有围栏状天线大致判断出一辆97式中型坦克的生产时间。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7)

炮塔左侧的环状天线

和当时欧美坦克不同,97式中型坦克没有设置车内送话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套指示灯系统,车长可以通过控制驾驶员位置前的12个指示灯让驾驶员执行启动、停止和转向等操作。设计师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驾驶员根本没办法在驾驶坦克的时候还有余力来随时观察指示灯,判断车长的指挥命令,所以一般车长都是通过敲打驾驶员的肩膀、拉扯衣服来向其下发转向和停车命令。

97式中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使用“铆-焊”结合的方式制成,首先将装甲板用铆接的方式进行大致固定,然后再用焊接的方式将装甲板之间的空隙焊接起来。说白了,97式中型坦克上的焊接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坦克具备一定的防水功能,并不期望能够大幅提升坦克的防护能力。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8)

车体主要还是靠铆接而成的

97式中型坦克使用的装甲板是镍铬合金表面硬化装甲,这种装甲是当时日本的第二种坦克装甲板。按照日均自己给出的数据,97式中型坦克在装备该款装甲板后,其车体正面可以抵抗从1000米外发射的,初速为800米每秒的37毫米穿甲弹。

但后来的实战表明,这种镍铬合金表面硬化装甲板根本没有达到其所宣称的防御水平。日军装甲部队曾经使用缴获的PAK36型37毫米战防炮对97式中型坦克进行实弹测试,发现PAK36型战防炮在1000米距离上只要着弹角没问题就能够击穿97式中型坦克,而如果把射击距离缩短到300米,基本上可以保证稳定击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军测试时使用的是本国产的37毫米炮,火炮初速较低。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9)

PAK36型37毫米战防炮

在动力方面,97式中型坦克使用的是最大功率为170马力的4冲程柴油机,不过97式中型坦克的柴油机有三菱和日立两种版本,这两种版本的柴油机无法做到完全互换,在实际使用中只能够给一支装甲部队专门配备一种规格的柴油机。最要命的是,这两种柴油机都大量使用了进口零部件。在后面当日本进口渠道被掐断后,97式中型坦克被迫只能够使用国产零部件进行替换,可靠性降低了不少。

97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备为一门57毫米炮和2挺7.7毫米机枪,一挺机枪安装在车体前方左侧位置,另一挺机枪则安装在炮塔后部,用于对炮塔后方的目标进行射击。为了能够在炮塔上安装这挺机枪,97式中型坦克的炮塔为不对称结构,炮塔左后部呈凸出状。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0)

57毫米火炮和两挺7.7毫米机枪的安装位置

97式中型坦克上搭载的57毫米火炮并不是全新研制的,而是以原来89式中型坦克上的57毫米火炮为基础升级而来的。这款57毫米火炮身管为18.4倍径,能够使用穿甲弹和榴弹两种弹种,在使用穿甲弹的情况下,500米距离上能够击穿20毫米厚的装甲,如果射击距离缩短到100米,穿甲厚度则能够提升到25毫米。

比较有意思的是,因为97式中型坦克炮塔的空间有限,因此其使用的57毫米短管火炮并没有安装高低机,而是使用一个类似于步枪枪托的肩架,由人力进行瞄准。所以,早期使用这门57毫米火炮的97式中型坦克只能够在车身完全停稳后,才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射击。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1)

九七式57毫米炮没有安装高低机

不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装甲部队曾用这款57毫米火炮搭配穿甲弹对缴获的美军M3轻型坦克进行射击测试,发现在200米距离上竟然连M3轻型坦克的侧面都无法击穿。无奈之下,日军装甲部队只能要求在执行反装甲作战时,弹种统一使用榴弹。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2)

红圈处的就是肩架

作为当时日军装甲部队的得意之作,虽然97式中型坦克存在着如此之多的问题,但是当时对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轻型坦克早就大为不满的日军装甲部队很快开始批量装备97式中型坦克。

其实,如果不考虑反装甲作战的话,97式中型坦克在上世纪30年代还算一款不错的步兵支援坦克,使用榴弹的57毫米短管火炮在伴随步兵冲锋的过程中,已经可以轻松对付一般的土木工事,而其25毫米的镍铬合金装甲,在面对普通的重机枪弹和早期初速较低的37毫米战防炮时表现也还可以。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3)

早期型只能算是一款步兵支援坦克

不过理想和现实毕竟存在较大的不同,此时世界各国坦克都朝着高防护、高穿深的方向发展。而在随后爆发的几场冲突中,也证明了日军装甲部队需要的是一款真正能够进行装甲对抗的坦克,而不是一辆只能够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步兵支援坦克。

从支援步兵到装甲对战——97改的出现

诺门坎冲突是日军装甲部队装备97式中型坦克后参加的第一场烈度较高的战役,在诺门坎冲突中,日军装甲部队发现不仅苏军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轻型坦克上的小口径火炮能够轻易击穿自己装备的97式中型坦克的装甲,甚至是苏军的45毫米战防炮也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上对97式中型坦克形成有效击穿,苏军往往使用45毫米战防炮配合部分反坦克障碍就能够顶住日军装甲部队的冲击。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4)

被直接击穿的97式中型坦克炮塔

而和苏军旺盛的反装甲火力相比,97式中型坦克的短管57毫米火炮在面对苏军装甲时却显得十分乏力,97式中型坦克只有在将交战距离缩短到非常近的时候,才能够从侧后方击毁苏军坦克。不过,在面对当时苏军防御较为薄弱的装甲汽车时,97式中型坦克还勉强具有一战之力,避免了日军装甲部队的全盘崩溃。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5)

诺门坎冲突中的97式中型坦克

在诺门坎冲突结束后,针对日军装甲部队在诺门坎冲突中的糟糕表现,当时的日本陆军决定对日军装甲部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改,而整改行动中的重点,就是对日军装甲部队当时的反装甲能力进行加强,全面提升其装甲对抗能力。

鉴于当时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时间因素上都无法重新研制一款全新的坦克,所以日军装甲部队决定直接以97式中型坦克为基础,为其加装47毫米长管火炮,增强其装甲对抗能力。当时日军装甲部队有两种备选火炮,分别是一式47毫米速射炮和试制九七式47毫米炮,而经过竞争之后,一式47毫米速射炮获得了胜利。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6)

一式47毫米速射炮

一式47毫米速射炮为48倍径身管,弹种同样只有穿甲弹和榴弹两种。如果使用穿甲弹,在100米、500米、1000米的距离上对垂直放置的表面渗碳装甲板击穿厚度分别为75毫米、68毫米和41毫米。日军装甲部队对一式47毫米速射炮的性能十分满意,认为其在700米距离上足够击穿美制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而如果能从“谢尔曼”坦克的后部发起攻击,在1500米距离上也能够击穿其后部装甲。

因为一式47毫米速射炮的后座距离比原来的九七式57毫米火炮更大,97改使用了一个操作空间更大的新炮塔,为了兼容使用新炮塔,97改的炮塔座圈也进行了相应的扩大,炮塔座圈直径增加到了1315毫米。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7)

97改的炮塔剖视图

虽然日军装甲部队对97改上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性能十分自信,但是美军坦克使用的装甲板毕竟不是日军在测试中使用的表面渗碳装甲板。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装甲部队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只能够对美军的M3轻型坦克和M5轻型坦克造成一定的威胁,面对美军的“谢尔曼”中型坦克时则根本无法对后者造成有效的威胁。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8)

美军的M2A4中型坦克

在塞班岛战役中,美军的M4A2在一开始发现穿甲弹未能击毁97式/97改中型坦克,在战斗结束后检查才发现,美军的穿甲弹直接贯穿了日军坦克的车身,因此未能将其马上击毁。后来美军装甲部队则调整了策略,改用普通高爆榴弹对日军坦克进行射击,实际毁伤效果反而比穿甲弹更好。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19)

太平洋战场上的97改

总体上来说,97式/97改系列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出色,在美军发动反攻后,其搭载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基本上无法和“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进行对抗,只能够又沦为一款单纯的步兵支援坦克。

评价——在落后工业国中诞生的97式系列中型坦克

无论是一开始的97式中型坦克还是后面的97改中型坦克,97式系列中型坦克总体上来说都只是一件落后工业国所生产的武器装备。虽然97改装备的47毫米火炮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能够和美军的M3轻型坦克和M5轻型坦克进行对战,但考虑到97改本身是一辆中型坦克,因此这并不能证明其性能有多优秀。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20)

97式系列中型坦克只能和美军轻坦勉强对战

97式系列中型坦克最大的问题还是其防护水平太弱,镍铬合金表面硬化装甲和日本当时的第一代装甲相比,在性能方面确实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在欧美国家逐渐提升的反装甲火力面前,这种级别的防护能力还是不够。

97式系列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中后期表现一般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军步兵装备的枪榴弹、37毫米反坦克炮都能够对97式系列中型坦克造成有效伤害,更不用说美军坦克装备的高膛压坦克炮了。在战争后期北方四岛的战斗中,苏军甚至用14.5毫米反坦克枪在近距离内击穿过97式系列中型坦克的装甲。

二战日本92式装甲车(差强人意的装甲车辆)(21)

日军研制的三式中战车

虽然97式系列中型坦克本身性能一般,但是在战争后期,日军装甲部队也通过97式系列中型坦克上已经验证的技术,开始发展一式中战车和三式中战车等新款中型坦克。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