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是我们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和鼓曲形式,在冀州区就有几位鼓书艺人至今对它痴迷不已。然而,近些年来,西河大鼓创演凋零,它的传承与发展也出现了危机。为此,在2009年时冀州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展开了调研和搜集工作,着手抢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衡水故事传说(衡水故事冀州)(1)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生于冀州区南午村镇田村的孙来奎(已故)是新中国第一届曲艺家协会会员,他在西河大鼓传统演唱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与创新,率先运用冀州方言演唱,在全国曲艺界独树一帜,被誉为我国“北口”西河大鼓创始人。

衡水故事传说(衡水故事冀州)(2)

当时,冀州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孙来奎的家乡冀州区南午村镇后瓦窑村,走访了他的女儿孙桂云和徒弟朱其红,现场欣赏了两位艺人的表演,领略了孙来奎独创的“北口”西河大鼓的独特魅力。朱其红当场表演的西河大鼓《小两口闹洞房》,亲切的乡音,幽默的唱词,娴熟的表演,令在场观众掌声阵阵。唱后,朱其红不无遗憾的说:“我跟着师傅学唱西河大鼓学了十好几年,师傅留下的段子太多了,唱上十天八天也唱不完,遗憾的是现在人们都不时兴唱这个了。我真想把我会的这些段子传下去,要不然这门艺术不就白瞎了嘛!”

衡水故事传说(衡水故事冀州)(3)

冀州区文化馆调研人员刘汉忠说:“刚才听了两位老艺人的演唱,感触特别深。我觉得对冀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非常有必要,我们这一次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对西河大鼓进行整理,让它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在经过细致地搜集和记录后,冀州区文化馆将把“北口”西河大鼓的唱词、音韵整理成册,印制出版,改变传统曲艺无人接班的现状,让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再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