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摩萨堡是葡萄牙征服马六甲时期尚存的遗迹,也是马六甲的标志性历史建筑。福摩萨堡如今剩余的只有正门部分,红砖组成的墙体,正面的草地上有几门老式铜炮,城堡正门和后门都有浮雕,画着帆船、火枪、传教士和士兵,很有殖民建筑特色。福摩萨(Formosa)这个名字中国人应该非常熟悉,台湾就曾被称为福摩萨,这个词在拉丁语中是美丽的意思,葡萄牙人航海过程中发现的很多地方都被称作福摩萨。

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镇(探访马来半岛②)(1)

福摩萨堡墙壁上的雕刻。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1511年葡萄牙人阿布奎击败了马六甲苏丹马末沙,占领了马六甲,苏丹逃往马来半岛内地继续抵抗。为防范马六甲苏丹反攻,葡萄牙人在圣保罗山下修建了这座堡垒,还有城楼和炮台。到了1526年,一支舰队远道而来,彻底摧毁了苏丹最后的基地,苏丹逃往苏门答腊,马六甲王国被彻底征服了。

马六甲苏丹被击败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别逃往南部的柔佛和北部的霹雳,各自成为新的苏丹,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葡萄牙人在马六甲站稳脚还不到二十年,新的殖民者就来了,这次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

1641年,荷兰人得到柔佛苏丹的帮助攻打马六甲,严重毁坏了这座福摩萨堡,之后在1670年对城堡进行了重建,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名字VOC刻在了城门上,现在还可以看到ANNO(注:ANNO就是公元的意思,更常见的A.D)1670的字样。

欧洲爆发拿破仑战争之后,法国进攻荷兰,荷兰把海外殖民地交给英国管理。英国人担心福摩萨堡还给荷兰之后会被用来对付英国,所以在1808年拆除了堡垒。幸亏斯坦福·来福士爵士干涉,放弃了拆除计划,可惜只剩下一道城门,叫作圣地亚哥城门。

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镇(探访马来半岛②)(2)

圣保罗教堂遗址和下面的墓葬

在福摩萨堡遗迹背后的圣保罗山上是一座教堂的遗迹,红色石砖混合着白色石膏墙壁,白色石灰墙面已经脱落了很多。教堂只剩下四周的墙壁,屋顶已经不存在了,窗框还在,但是没有玻璃。葡萄牙人来到马六甲之后,1521年修建了一座小教堂,1548年,果阿教区主教把这座小教堂交给了耶稣会,更名为圣母堂,同年建立了马来历史上第一所学校。

这座教堂由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圣方济各·沙勿略主持。他一生最传奇的事迹就是前往东方,马六甲是他重要的一站。沙勿略在1542年到达果阿,1545年到达马六甲传教,并结识了漂泊在这里的日本浪人弥次郎。今天马六甲圣彼得教堂门前的两尊雕像,就是沙勿略与弥次郎。1549年,沙勿略跟随弥次郎到达日本鹿儿岛传教,他成为第一个到达日本的天主教传教士。

1552年沙勿略试图进入中国,却病逝在广东江门上川岛,他的遗体送回马六甲的这座教堂中短暂停留,然后运到果阿安葬。如今在这座教堂内,依然保留着当年停放沙勿略遗体的墓穴,四周用围栏围着,有人往里面扔硬币。为了纪念沙勿略的东方传教梦想,耶稣会在中国建的第一座主教座堂就叫圣方济各·沙勿略堂,就是上海董家渡教堂。

教堂门口,有一座纯白色的沙勿略雕像,雕像的右臂是损坏的。1952年这座雕像祝圣完成的第二天,就被一棵树砸坏了,而真正的沙勿略遗体,也是右臂与身体分离的,被列为圣物分别安葬。

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镇(探访马来半岛②)(3)

保存沙勿略遗体的墓穴

在一些旅游手册上,这座教堂被称为圣保罗教堂,这不是葡萄牙人最早起的名字,而是后来的荷兰人改的。1641年,荷兰击败葡萄牙征服马六甲之后,接管了这座教堂,属于荷兰归正会所有,被命名为圣保罗堂。1753年新的基督教堂建成之后,圣保罗堂作为马六甲军事设施使用,教堂内成为墓地。1924年,在教堂周围的葡萄牙墓地被发现,开始进行历史研究,散落的墓碑被整理起来,存放在教堂内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马六甲虽然有葡萄牙移民后代,但旅游手册上提及的他们居住的村子已经完全变成旅游区,这个村子1933年才形成,原本是个渔村,没有太多探访价值,只留下传统的葡国菜和舞蹈表演。

这与澳门不一样,澳门形成了独特的“土生葡人”群体;也不同于东北和新疆的俄罗斯移民,已成为本土少数民族的一部分,在马来西亚则基本没有这种独立的欧洲移民后裔的族群社区。

从圣保罗山走下来,旁边的一块绿地是独立公园,有火车车厢和战斗机,也有城堡曾经的地基和排水道遗址。其中一块四面方尖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用英文写着:为了纪念那些在双溪乌绒马来骚乱中主动服役献出生命的同伴们,时间是1875.6。

双溪乌绒就是现在的芙蓉市。这座碑上的内容指的是,1874年,当时的苏丹继承者Dato Kelana与Dota Bander竞争苏丹王位 ,Dota Bander那边有华人矿工帮派支持,于是Dato Kelana与英国人签订了一份协议,得到英国人的军事援助,击败了Dota Bander。英国人任命了一位参政司管理此地,把殖民统治深入到马来半岛内地。这引起了一些本地居民的不满,引发了骚乱。

在马来半岛的殖民历史中,利用土著酋长或各个王国之间的矛盾,提供武器或直接派遣军队,支持一方打击另一方,顺势安插自己的治理官员,这是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常用的手段。

从独立公园出来拐个弯,路过巨大帆船造型的航海博物馆,就回到了荷兰红屋广场附近。马六甲基督教堂在荷兰红屋博物馆旁边,是马六甲最古老的还在开放的教堂,属于圣公会西马教区。1753年,荷兰人为了纪念夺取马六甲一百周年,修建完成这座新的基督教堂,取代之前使用的葡萄牙圣母堂建筑。1824年英荷条约签订,英国将苏门答腊明古连地区交给荷兰,荷兰把马六甲交给英国,组成英国海峡殖民地,这座基督教堂改为圣公会所有。

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镇(探访马来半岛②)(4)

马六甲基督教堂

今天教堂周围都是一片红色建筑,作为荷兰殖民风格建筑的特色景观,但这并不是最初的样子。这座教堂最初为白色,1911年和荷兰总督府一起改为红色。教堂外部墙面上写着“CHRIST CHURCH MELAKA 1753”字样,最上方有一个钟塔,教堂最初用当地的红土块涂上石膏,地板的花岗岩石用的是商船的压舱物,地板上有各种墓碑,葡萄牙和亚美尼亚铭文成为了铺路砖。

在马六甲有两座清真寺很有特色,甘榜乌鲁清真寺(Masjid Kampung Hulu)和甘榜吉宁清真寺(Masjid Kampung Kling)。这两座清真寺很容易混淆, 最大的区别就是颜色不一样,前者是红色屋顶,后者是绿色屋顶。

甘榜乌鲁清真寺整体上是一栋爪哇建筑,有一个多层的红色屋顶,而不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常见的圆顶。因为在这座清真寺建成的时候,圆顶尚未在马来地区流行。这座清真寺门口有一个小小的鼓楼,起到提醒礼拜的宣礼塔作用,据说这种鼓楼是印度教的习惯。

甘榜吉宁清真寺旁边是印度教的马里安曼神庙和华人的青云亭。这座清真寺建于1748年,最初是木质的,1872年改建为砖石建筑。甘榜吉宁清真寺建筑很有混合风格,两层绿色三角形屋顶是苏门答腊和爪哇地区传来的建筑风格,白身绿顶的宣礼塔和拱门很有中式建筑的感觉,里面的喷水池是欧式设计。

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镇(探访马来半岛②)(5)

甘榜吉宁清真寺

葡萄牙人按照传教为主的思路,对一切非基督教建筑都不太友好,而秉持重商主义的荷兰人比较实用,避免与当地人发生宗教文化上的冲突。荷兰人在自己统治时期,对一些传统建筑进行重建,并向当地人分享了一些欧洲的建筑思路,所以清真寺内部有荷兰样式的瓷砖装饰。马来西亚的一些清真寺,宣礼塔不在清真寺内部,而是在清真寺外面单独一座建筑,与欧洲常见的市镇中心钟楼一样,这是当时殖民者带来的设计。

在马来西亚有不少亚齐风格的清真寺,亚齐是苏门答腊的穆斯林地区,为马来西亚带来了大量穆斯林移民,这些清真寺融合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可能来自苏门答腊和爪哇的印度教文化。而所谓洋葱顶这种穹顶尖塔设计,反而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发展的,但会加入欧洲的建筑工艺和审美,包括欧洲人带来的印度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注:欧洲人的航海和殖民增大了各地建筑风格的交流,马来西亚很多印度伊斯兰风格建筑都是欧洲设计师建造的)。

在走访华人和欧洲殖民者的遗迹之后,我最后在马六甲要去拜访一处属于穆斯林的圣地。那个地方是清真寺里的当地人告诉我的,是马六甲附近的一座小岛,叫作勿沙岛(Pulau Besar)。从马六甲市区坐车到Anjung Batu码头,大概二十分钟的渡轮就到了勿沙岛。这座岛是早期来马六甲的商船补充淡水的地方,岛上有非常多的淡水井,有的离海边只有几米远,但也是淡水,岛民认为这是安拉的赐予。

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镇(探访马来半岛②)(6)

勿沙岛的修行山洞面朝大海

我早上六点半起床来到这个岛上,连续走了四个小时。这个岛上曾有一位伊斯兰苏菲修行大师,叫伊斯梅尔,是一位马来地区非常重要的谢赫(注:伊斯兰教中,通常指学识渊博备受尊敬的人),五百多年前,他在麦地那听到安拉的指示,来到马来半岛传播信仰,他在这座岛上修行,很多人来到这里学习,再把他的思想传到各处。在勿沙岛码头附近的海滨,有一块大石头,如同人脸一般,人们说那块石头就是修行者伊斯梅尔的脸。

这座岛上有他的墓和修行的山洞,随着旅游开发,这座面向大海的山洞已经公开,但极难到达,我找了一个当地人带我前往山洞。他告诉我,这座岛上最早的居民是印度人,不仅是穆斯林会来这里,印度教徒同样把这里视为崇拜地点,而且还有很多华人也会来到岛上寻找这座山洞。

经过艰难的攀爬,我找到了那座山洞,洞里有崇拜者们留下的礼拜毯、香灰和各种彩色的颜料,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石头上,认为可以借助其他修行者的祈祷力量实现。

勿沙岛原本要开发成别墅区和高尔夫球场,但因打扰了修行者的坟墓,所以出了很多意外的事。我在岛上漫步,发现高尔夫球场果岭和别墅区基本建成,但是无人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岛是马六甲苏丹训练武士的地方,一些伊斯兰修行者本身也是武术教师,他们把身体和心灵的训练结合起来。现在岛上还有一座武术场,不过是表演用途的。

岛上绝大多数居民是热情友好的。但也有个别居民不太欢迎外来人,因为外来人(主要是欧美游客)曾经带来酒精和狂欢,亵渎了修行之地的神圣,一度引发激烈的矛盾。而且,这个岛有一定宗教争议,瓦哈比主义者认为崇拜修行者坟墓是不可接受的,一度想把修行者的坟墓铲掉。后来政府协调,在岛上建了清真寺,宣传不要崇拜坟墓,同时又把修行者的坟墓保护起来,现在算是关系相对缓和了。

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镇(探访马来半岛②)(7)

勿沙岛的修行山洞

我离开小岛时,我的向导告诉我,岛上依然有修行者,那些隐遁的修行者们去了岛的更深处,有一些只有水下与外界连通的洞穴,岛上常来一些人,来了之后消失十几天再出现,然后离开小岛。

我作为一个外国游客,在这座城市里漫步,身边是马来本土居民和第二大族群华人,这些华人族群的开启可以追溯到郑和下西洋时代,最被关注的旅游景点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留下的,而依然使用的市政建设和制度秩序则是英国人建立起来的,这让今天的马六甲成为东西方交流历史和多族群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