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曹禺的《北京人》真的没什么感觉,只是看到里面的每一个演员都特爱咆哮,真像琼瑶剧里的马哥咆哮体,这也许是作者的心声吧。他想把自己的无奈与埋怨都刻画在每一个演员身上,想更加深刻地揭露这个可以吃人的社会下的人的真实样子。

曹禺北京人物分析(一曲传统大家庭的哀歌)(1)

《北京人》是曹禺1940年创作的3幕话剧。话剧以抗战前北京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为背景,写家人亲戚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倾轧。曾老太爷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世家的家长,他梦想家道中兴,逼着儿子出去找差事,管教孙子夜读诗书。

但儿子文清沉溺于鸦片,暗中与服侍老太爷的表妹素芳相恋,儿媳思懿心狠手辣,一心想把老太爷的积蓄弄到手。曾家负债累累,整个家溃散了,只有素芳和孙媳妇瑞贞毅然离开去寻找新的生活。

曹禺北京人物分析(一曲传统大家庭的哀歌)(2)

话剧通过一个大家逐渐衰败非常深刻的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礼教的本质。鲁迅曾说封建礼教是可以杀人的。剧中的封建礼教真的杀人了。曾老太爷曾皓是个老糊涂,虽然看他楚楚可怜,但是他却活的那么虚荣,让人很讨厌。话剧虽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却平淡中找到了深刻的真理,这也许就是曹禺厉害的原因。

《北京人》主要表现了两个主题,反封建与解放人的个性。每个人物塑造都非常出彩,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对人们的腐蚀。曹禺的这种写法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在经济与权势的跌落中,曾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封建礼教——也在丧失其统治威力。

曹禺北京人物分析(一曲传统大家庭的哀歌)(3)

家庭矛盾丛生,媳妇勾心斗角,夫妻性情不和,姑嫂相互倾轧,儿子离家出走,第三代家庭深怀不满,封建家长再也不能维持传统的宗法家庭秩序,当曾皓半夜里跪下来哀求儿子不要在抽鸦片,他本人的心灵中的支柱也倾塌了。

曾家的管家大奶奶曾思懿,虽然干练泼辣,能说会道,但她的精力却放在控制丈夫与家人的倾轧上,对曾家实际上是败事有余,促使整个家庭的四分五裂,以至于最后丈夫自杀,媳妇出走,儿子也怀有反感。他其实也是非常可怜的。

曹禺北京人物分析(一曲传统大家庭的哀歌)(4)

曾文清也许就是作者本人,那个社会真的会让人很无奈,他们在那是已经彻底麻木了,懒懒的,随便怎么样,反正已经是这样了,每个人的意志都被消磨完了,他尽管爱上了一直空谷的幽兰却不敢停留于相对无言中获取慰藉,爱不能爱,恨不能恨。素芳虽然是一个被欺压的人物,但是我却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一束亮光,好亮的,昭示着人们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

鸽子在剧中也是一个亮点,一个鸽子的逃跑已经让观众看到了结局,到最后渴望光明的人一定会逃出来的,一个鸽子在笼子里也让观众知道一定会有深入进去而不能自拔,以至于最后只好面对死亡,这是外物象征。

曹禺北京人物分析(一曲传统大家庭的哀歌)(5)

背景音乐的应用非常原始,没有任何修饰的北京的吆喝声,让观众一下子感觉置身其中,好像自己就是一个北京人,是剧中人。舞台布置简单有序,可以让演员的表演能力发挥到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