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东迁后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又称“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威信不断降低,各宗室诸侯也不再忠心辅佐,这一时期诸侯国间出现了五位霸主,一般公认孔孟所述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但我们今天讲的则是郑庄公,一位实质上开启春秋争霸时代的君主!他与周天子互换质子,也是东周第一个不朝见周天子的诸侯,更是与周天子交恶并开战打败了周天子的君主!

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典故)(1)

郑庄公即帮助周平王东迁的郑武公之子,很有趣的是,这位君主一生与五个成语有关,了解郑庄公我们先从这五个成语开始!

一、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典出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郑伯克段于鄢》。背景: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原文: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文:大臣回答说:“姜氏(即郑庄公之母)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典故)(2)

二、其乐融融

典出《郑伯克段于鄢》,背景:在平定了共叔段的叛乱后,郑庄公便把母亲姜氏安置在城颍(今河南临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过了一年多就后悔了,后在颍考叔的建议下“掘地见母”。原文: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译文:庄公走进地道去见姜氏(即郑庄公之母),赋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其乐融融”。

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典故)(3)

三、处心积虑

典出《谷梁传·隐公元年》,原文: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译文:为什么更加责备郑庄公呢?更加责备郑庄公是因为他处心积虑,故意使共叔段走上了被杀的道路。(故意放纵弟弟,让他疯狂,从而有大义杀他)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处心积虑”。

上述的三个成语,体现了郑庄公隐忍的性格。他出生即为母亲姜氏不喜,弟弟叔段则得到母亲的偏爱,庄公在继承郑国国君位置后,偏爱小儿子的母亲很不高兴,要求郑庄公把制邑赐给共叔段作为封地。制邑是地势险要的关隘,自然不能赐人,但是郑庄公没推辞母亲的请求,就把京邑封给了弟弟共叔段。京邑的地盘太大,差不多占据郑国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后共叔段果然起兵叛乱(此时距离郑庄公继位已有22年),郑庄公第一时间就得知消息,便令公子吕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讨伐叔段,将其叛乱彻底剿杀!庄公实际上就故意放纵共叔段,让他有了除去弟弟的名分。

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典故)(4)

四、言不由衷

典出《左传·隐公三年》,背景:周平王想把庄公的权利分给另一个大臣,郑庄公由此怨恨周平王。周平王则否认,为了稳住政局,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

原文: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译文:信用不发自心中,用什么质子也没用。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言不由衷”。

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典故)(5)

五、冒天下之大不韪

典出《左传·隐公十一年》,背景:郑、息两国因为一点儿小事起了争端,但是两国都不肯吃亏,所以矛盾越闹越大,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息侯带兵讨伐郑国,郑庄公在郑国的边境迎战,息师被打得狼狼大败而回。

原文: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译文:不考虑郑庄公的德望,不衡量自己的力量,不亲近同姓的郑国(郑、息两国同姓姬),不对证言语不和的实际原因,不调查有罪之事,犯了“五大不对”却要攻伐他人,这种人大败而归,难道不应该吗!

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关于郑庄公的成语典故)(6)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