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雨,是最常见不过的自然现象了。有时淅淅沥沥,有时大雨滂沱。今天我们来看下,在古人的世界里是如何描述“雨”的。
雨
雨——说文小篆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水从云中降下”,对此从古至今没有异议,老祖宗很早就知道了“云腾致雨”。
上面的“一”代表“天”,“冂”象“云”,中间的部分象水从天空云彩间滴落下来。
古文看上去有很多“雨点”,外面应当也是“云”。
雨——说文古文
许慎对“雨”的解释基本是正确的。雨的甲骨文字形较多,但大概有以下几种。
雨——甲骨文
第①款的字形较多,但上面并不是倒“山”字形,应该和第②款一个造字逻辑,即上面的“横”代表天,下面的若干点代表“雨”。有时也将“横”省去,变成第③款的字形。
但当下面的“点”和上面的“横”挨得过近,连为一体时就成了现在倒“山”字,第④款可能也是类似的误会,旁边的两竖也许是两个雨点连在一起。
雨——甲骨文
而有的字形干脆在上面加了“横”,已经有今天“雨”字的雏形。右边款也有“竖”上面不出头的写法。
雨——金文
“雨”的金文除右下款外,其它款的笔画看得出来都很粗,字形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和今天的字形也很相似。
霝许慎对“雨”解释为,“水霝其间也”,霝,注为郎丁切,音líng,意思是“雨降下”,三个口的部件表示像雨点降落的样子。
霝——说文小篆
这里的“落”,其实应写作“雨、各”(上下结构),但是这个字现在打不出来,下文再说,段注中“零”做“落”。
“零(霝)雨其濛”,出自《诗经•豳风•东山》,全诗较长,开头“我徂(cú)东山,慆慆(tāo)不归”,意思是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没回家;紧接着“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征人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引得他浮想联翩,想到家园的荒凉、妻子的思念以及新婚的快乐等等。
“霝”的甲文给我们诠释了是何样的雨点。
霝——甲骨文
上面仍为“雨”,但是下面又加了比较大的“方框”,所以其本意为“大雨”,是“霖”的本字。
霝——金文
其金文字形基本相似,只是上面的“雨”大多都加了“横”。
霖既然“霝”为“霖”之本字,我们就再来看下“霖”字。
霖——说文小篆
“霖”的字意比较“定量”,意思是“下雨三天以上”,也就是说最少三天才叫做“霖”,以上具体多少天并不确定。原文为“已”,段注当作“以”。
《左传》中也以“霖”为“大雨”之意。鲁隐公九年春,周历三月初十,“大雨霖以震”,意思是天久下大雨而且打雷闪电,《春秋》记载了开始的日期。十七日,又久下大雪,《春秋》也只记载开始的日期。之所以记载,是因为天气不正常的缘故。并且解释,“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而平地雪深一尺为“大雪”。
而甲文学者显然认为“霝”才是“大雨”之意。在甲文中找到可以定为“霖”的字形,但学者认为是否与“霝”同意则不确定。
霖——甲骨文
落(雨、各)最后来说下“落”字。如前所述,准确地来说,这个字不应写作“落”,而是如篆文所示,从雨、各声。但因现在打不出来该字,暂用“落”代替,但并不表示,“落”字由该字演变而来,因为“落”在《说文》中另有解释,意为“树叶脱落”,目前尚未发现其甲文及金文。
落(雨、各)——说文小篆
段玉裁认为,这是下雨的本字,现在(指他的时代)都写为“落”字,而该字被废。
甲文中该字和小篆字形一样,也是上面为“雨”,下面为“各”。“各”在甲文中本身就有“落”的意思,所以本意应当也是“雨落下”。
落(雨、各)——甲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