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我每次读的时候,都会觉得,这场战争,鲁国赢得好险啊战争关系到千万人的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可是鲁庄公却那么听信一位素未谋面的普通百姓,他手下的文臣武将都干嘛去了?尽管后世人评价曹刿有深远的见识,过人的谋略,卓越的军事才能,可当时的鲁庄公却不一定知道,很多人应该也不知道所幸这次战争打赢了,如果是输了,人们会不会嘲笑鲁庄公没有主见,轻信别人?还有,齐军就那么不堪一击吗?要是那样的话还凭什么入侵别的国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曹刿论战发生的事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曹刿论战发生的事情(曹刿论战背后的故事)

曹刿论战发生的事情

《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我每次读的时候,都会觉得,这场战争,鲁国赢得好险啊!战争关系到千万人的生死,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可是鲁庄公却那么听信一位素未谋面的普通百姓,他手下的文臣武将都干嘛去了?尽管后世人评价曹刿有深远的见识,过人的谋略,卓越的军事才能,可当时的鲁庄公却不一定知道,很多人应该也不知道。所幸这次战争打赢了,如果是输了,人们会不会嘲笑鲁庄公没有主见,轻信别人?还有,齐军就那么不堪一击吗?要是那样的话还凭什么入侵别的国家?

战争的成败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历史上另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正像诗人杜牧说的那样:“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偶然的东风改变了战争的结局,那么长勺之战有没有偶然因素呢?

后来才知道了一些《曹刿论战》背后的故事,鲁国战胜齐国,还真没有什么“天降神兵”之类的偶然因素,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场实力、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其一 在此次战役之前,齐鲁因为齐国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已经打了一仗,那次战争是由鲁国发起的,鲁庄公为了让自己的外甥——齐桓公的弟弟当上齐国国君,不惜对齐国大兵压境,激起齐国民众的愤怒,结果齐国上下同心,鲁军被打败,鲁庄公狼狈逃回。

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逃回国后的他没有沉溺于失败的痛苦,而是总结教训,制造兵器,巩固国防,做了很多防备齐军进攻的准备。与此同时,鲁庄公也做了一些取信于民的工作,即他自己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就为鲁国战胜齐国奠定了基础。

其二 对手齐桓公被胜利和仇恨冲昏了头脑,上次齐桓公战胜了鲁庄公,齐桓公就有了骄傲轻敌的思想,这就容易低估对手。还有让齐桓公耿耿于怀的是,鲁庄公竟然包庇自己的竞争对手,还为了他还和齐国发动战争。想起这些,就不能不使齐桓公对鲁国怨恨难平。所以他才能够不顾大夫管仲的劝阻,派军队讨伐鲁国,这种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实际情况的盲目做法,常常会导致失败。就像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而出兵伐吴,却因为自己的骄傲轻敌和不听劝告,断送了蜀汉的江山一样,齐桓公的草率出兵,也为这次战败埋下了伏笔。

第三,本次战斗的战场在鲁国的长勺,长勺地形复杂,既易于“伏”焉,又便于“逐”之。长勺有杓山,周围东西都是山岭,杓山北面有一片开阔地带,可作为战场。而齐军伐鲁,杓山是必经之路。这段路狭长,且是上坡,这种地形条件显然不利于齐军,而有利于鲁军的反击。当然,齐军也可以在这种地形设伏,若齐军诈败撤退,待鲁军追击至此,再杀他个措手不及,鲁军必会大败。因此才有曹刿的“惧有伏焉”,才在齐军“辙乱”“旗靡”的时候发起追击。所幸齐军不知道是不熟悉地形还是缺少军事人才,也没有在此设伏。如果设伏的话,即使被曹刿识破不去追击,至少也不会败得这么惨吧?

由上述可以看出,鲁军在这次战斗中占尽了地利人和,再加上曹刿确实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鲁军才能够取胜。如果鲁庄公不施行仁政,不做取信于民的事,那么曹刿的军事才能恐怕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可不可以这样说,鲁国的充足准备是成就曹刿英名的重要条件?

所以说,单纯赞颂某个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公平的,深谋远虑,伺机而动,把握战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能做到这些,这确实是一个优秀将领不可多得的品质,但这只是战胜敌人的外因。偶然取胜、侥幸成功,这样的胜利成果,恐怕也不会长久。而能够实行仁政,取信于民,加强国防,全国上下同仇敌忾,这才是克敌制胜的内因,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