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匈奴最初是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支游牧部落,他们经过数次的迁徙演变后,在汉初达到了巅峰,史称“百蛮大国”。
匈奴崛起于汉朝初期,却又衰败于汉朝中期。
在由“和亲”所争取的时间内,汉军大力发展军事,之后与匈奴多次交战,如:河南之战、漠北之战…都将匈奴人击退,甚至分裂成了南北两个匈奴部落。
南匈奴不战南迁,向汉朝俯首称臣,甚至向汉朝攀亲戚,自称是汉匈和亲时期的后人。
北匈奴好战不愿臣服,自称拥有纯种的匈奴人血统,然而在汉军的一次又一次的围捕中,北匈奴不得已,一次又一次的西迁。
北匈奴在西迁的过程中,从中亚逃窜到东欧,这些匈奴人在欧洲地区曾辉煌过一段时期“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便没落了…
而南匈奴一开始在汉朝附近的边疆地带通婚融合,最后所演变的民族分别是契丹族、蒙古族、满族…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
匈奴人的历史,起源在何时?以匈奴人所代表的游牧文明,与黄河流域中原人的农耕文明之间,其实很早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矛盾。
早在黄帝时期,领袖黄帝曾带领部落战士,北逐“荤粥”。
夏朝时期,“荤粥”继续侵扰中原的北疆地区。然而到了殷商时期,“鬼方”取代了“荤粥”成为侵犯中原北部的游牧民族。
西周时期,“猃狁”取代了“鬼方”成为当时中原王朝的一大忧患,为此周王曾多次率领军队驱逐北方的游牧民族。
其中,《诗经·采薇》便记载了这一时期的讨伐,“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依旧是散乱一团,没有一个较集中的政权,其中“戎狄”、“东胡”…少数民族掌控着北方草原的势力,此时还未有匈奴人之名。
然而据考证,匈奴之名最迟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期间,之所以很少记载,说明了当时的匈奴人实力还不够强大,不构成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类似于在蒙古人兴盛之前,当时的人们只知道中原以北有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
这就考验了一个游牧民族能否出现一位巩固自身对外开拓的首领,能否带领自己的部落,一步步吞并周边的小部落,甚至去取代曾经繁荣的,实力强悍的老游牧部落,直至走向自己的巅峰。
而匈奴人真正对中原王朝构成影响的时候,就已经代表他们出现了一位优秀的首领。
他们可以吸收从夏、商、周等各个时期的老牌游牧民族,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个全新的游牧部落“匈奴”。
匈奴的开拓者是谁?匈奴人第1任首领“头曼单于”,他是匈奴国的创立者,更是带领匈奴人走向崛起的领头人。
司马迁曾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当时是,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
头曼单于骁勇善战,在本就出身匈奴贵族,有一定根基以外,还凭借着个人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部落纷纷加入。
他组成的一支匈奴骑兵以武力的方式,征服了诸多游牧部落,为匈奴人建国立下了基础。
随着匈奴势力的不断扩大,仅仅是中原以北的草原地区,已经不足以满足匈奴人的胃口,而东西两面已经有东胡与月氏制约,于是头曼单于决定南下进攻中原地区。
此时的中原正处于战国末期,而与匈奴有直接领土接触的国家有秦、赵、燕,这其中赵国与匈奴之间的领土边界最长。
于是匈奴人的主力军基本都在攻打赵军身上,赵王派大将李牧驻守边疆,就是为了防范匈奴人的侵犯。
而这也为秦国分担了不小的军事压力,这时期可以趁机大力发展国内的军事能力,为吞并六国打下基础。
在匈奴人主军攻打中原时,北方草原的东胡与月氏,他们的势力趁机得到了壮大,开始逐步蚕食匈奴刚占领的领土,头曼单于不得以减缓南下的步伐,开始巩固自己的势力。
这时中原地区,秦国以一扫六国的姿态终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动荡,迎来了大一统的时期,史称“秦朝”。
此时的秦朝军将正如猛虎般斗志昂扬,彪悍之称的秦军,在解决了内乱后,面对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他们丝毫不退让,反而选择主动出击。
秦将蒙恬多次率兵攻打匈奴骑兵,以其精湛的作战方案多次击败匈奴骑兵,最后使匈奴人不得不撤退至阴山与河套平原以北的荒漠地带。
此时的匈奴国正面临着四面楚歌的窘境,而已到老年的头曼单于野心不胜年少时,选择了保全现有的势力范围,不再对外开拓。
面对这一现状,许多主战派的匈奴人很是痛苦,而匈奴首领的命令他们不得不遵从,就这样压抑着,直到头曼单于的大儿子冒顿单于的称王,这才带来了一丝转机。
而冒顿单于能当上匈奴人的首领,是有一段很不光彩的经历,那就是弑父夺权!
冒顿单于称王的最后一步作为头曼单于的长子,匈奴国的太子,又被后世誉为早了1000年的成吉思汗,冒顿单于可谓自小便展露出过人的智慧与魄力。
如此优秀的接班人,可谓是匈奴人的幸运,然而事与愿违,本应该顺理成章继承匈奴国首领的冒顿单于,却因为父亲的选择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头曼单于年老时,拥有极高的权利,又有诸多的诱惑,免不了会沉浸在美色之中。
他宠爱的妃子,年轻又漂亮的阙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阙氏很有野心,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成为匈奴的单于,于是不断地向老单于头曼,要求立她的儿子为匈奴的太子。
头曼单于可能有些老糊涂了,在受到爱妃几次的劝说下,不顾众多臣子的劝诫,要立小儿子为他的接班人。
这个消息传到了长子冒顿单于,之后,头曼单于又以要与“月氏”交好的理由,让长子冒顿去月氏当“质子”,此时的他虽已有警觉,但内心还保留了一丝父子之情。
冒顿觉得父亲可能是一时糊涂,等他出去在外呆几天,或许就能念到他的好了,于是他便遵从父亲的决定,去敌国月氏当质子。
然而,头曼单于在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敌国当人质的情况下,却依旧下令发动攻打“月氏”的命令,这一点让冒顿寒了心,或许从这时开始他就有弑父的想法了。
冒顿凭借着个人的聪明才智,成功从敌营脱险,逃回到了匈奴国,头曼单于见儿子竟然可以活着回来,便认可了他的能力。
于是,头曼单于便奖励冒顿一支私人的轻骑军队,想让他领兵打仗,面对父亲的奖赏,冒顿虽然接纳了,但其内心的计划却依旧没有放下。
这之后冒顿采用了一种调教士兵的方式,经过一两年的训练,终于培养出了一只仅听从他指挥的卫队,虽然为此他牺牲掉了自己的爱妻与爱马,但他绝不后悔。
万事俱备,冒顿将父亲头曼单于约到一片草原进行日常围猎的时候,下令将潜伏在周边的亲卫队,将头曼单于射杀致死。
接着冒顿乘势而为,展开了一系列的排除异己的血腥镇压运动,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后妈和亲弟。
是谁带领匈奴走上巅峰?在去除不和谐的声音后,冒顿在之前的老旧贵族的帮助下,终于在匈奴的正统立稳了脚跟,当上了匈奴的单于。
得到了匈奴的大把权力后,冒顿在面对来自别国的冷嘲热讽中,竟选择了隐忍,哪怕是东胡王想要他的妻子,他也会送给他。
于是外界的别国都以为匈奴软弱可欺,不足为虑,这便给予冒顿单于大把的时间来训练兵力,为将来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出所料,经过几年的训练后,冒顿单于带领他的军队首先向东攻打东胡,东胡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灭国,而东胡王的头颅也被冒顿单于亲手斩下,一雪前耻。
冒顿单于亲征“月氏”,逼迫月氏王族继续向西迁徙,至此匈奴人受东西两面的制约现象,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了。
之后,冒顿单于在北方草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史称“百蛮大国”。
这也使得北方零散的游牧部落整合到了一起,令周围的各国都不敢小觑,立下了少数民族的威严。
至此,匈奴人的实力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而冒顿单于并未满足于现状,于是他便再次带领匈奴兵南下进攻中原地区。
此时的中原地区正处于秦末,社会极其动荡不安,曾经的六国正想复辟,新的楚汉两个政权正在交战,至于北方的守卫力量极其薄弱。
曾经匈奴人心中恐惧的蒙恬大将,却因受到国内的佞臣陷害而惨死,中原的混乱使得北部驻守长城的秦军各自逃窜,而这一现状像是给匈奴人一个南下侵略的机会。
于是匈奴人夺走了赵武灵王时期丢下的楼烦地区,接着匈奴兵横跨黄河夺走了曾被蒙恬占领的河套平原一带…
公元前202年,正当匈奴人忙着占领土地和管理土地时,持续了4年之久的楚汉之争落下了帷幕。
汉高祖刘邦再次统一了中原地区,看到中原地区再次回到统一,而北部草原又发生了一些叛乱,冒顿单于眼见后院失火,于是不得不放缓南下的脚步。
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匈奴兵呢?冒顿单于在解决了草原上的叛乱后,便继续南下进攻这个新生的政权“汉朝”,而汉朝刚刚建国,国力空虚,将士们也都很疲惫。
然而,当时的刘邦并未真实的了解匈奴人的实力,于是面对匈奴人的侵袭,刘邦便亲自率领32万大军,想要战胜匈奴并震慑其他国家。
在第1次的交战中,汉军取得大捷,这让刘邦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全部剿灭侵犯汉朝边境的匈奴人。
于是刘邦在没有听从刘敬的建议下,越追越勇,直到最后才发现上了匈奴人诱敌深入的圈套。
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兵围困在白登山整整7日之久,虽然最后困境得以解决,但经历了这一场险境后,也让刘邦清楚的认识到了匈奴人的威胁。
他们不止会蛮力,也懂计策,更是因为匈奴正处于兴盛之势,而汉朝刚刚确立基础不够稳固,还不足以应对如此大敌。
刘邦不得已只能向匈奴人妥协,以交纳大量的岁供与和亲的方式,为汉朝争取一段平稳的时间。
而冒顿单于所建立的“百蛮大国”,因为是通过武力征服过来的,加上国内各种民族冲突不断,时有叛乱的发生,如果盲目的扩大势力范围,只会加剧国家的分裂。
冒顿单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巩固本国的势力,而面对来自中原王朝的提议,他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获得好处,他便接受了汉朝的和亲计划。
虽然匈奴与汉朝结为亲家,可匈奴人依旧会小规模的侵犯汉朝的边疆。
匈奴帝国的倒塌与分裂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军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有了专门针对匈奴骑兵所制造出的武器“环首刀”。
由此汉军从防守姿态转为主动出击,公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霍去病所带领的“特种兵”以少胜多的方式,赢得了河西之战,这之后,汉匈大战多以汉军胜为主。
多次战败,匈奴人早已力不从心,为了能更迅速的解决匈奴之患,霍去病以“擒贼先擒王”的策略。
多次率领轻骑兵连日不休,绕敌身后突袭匈奴贵族营地,斩杀指挥匈奴人作战的王族。
在大多数掌权的匈奴王族被屠杀后,匈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内部各个王族都想成为单于,在少了冒顿单于那样强权的人后,匈奴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而这就分裂成了向汉朝臣服的南匈奴与坚决对抗的北匈奴,汉军继续出兵,将北匈奴击退至西域大漠。
永元三年二月,汉军在南匈奴的引领下找到盘踞在西域的北匈奴,再次交战,北匈奴不敌败退,由北匈奴单于带领族人继续西迁至中亚…
从这之后,中国史书上上的匈奴基本都是归降的南匈奴人。
南匈奴人的“消亡”?投降的南匈奴人,自称是汉人的血亲,是汉匈和亲的后人,于是汉朝将南匈奴人作为其北方的屏障,让他们驻守边疆。
汉末中原大乱,南匈奴人南下再次侵袭,东汉末代宰相曹操出兵征讨,战胜匈奴后。将其由一个整体分化为五个部族,直接由朝廷监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分南匈奴人晓勇士战相继建立起了短暂的王朝,但多为昙花一现,最终隐没在历史的长河。
他们没有被灭族,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化,他们都产生了各自的信仰,又经中原的汉化,可谓是融合到了汉文化圈内。
比如:匈奴屠各部族,凭借着身体有一部分汉族皇家的血脉,便自称姓“刘”,鲜卑部族改姓为“宇文”,其他匈奴有姓“兰”、“乔”…
农业上,匈奴给中原带来了农耕的好帮手杂交物种“马骡”、“驴骡”…
生活上,匈奴人给中原女子带来了胭脂水粉,让普通女子也如美人般靓丽…
北匈奴人的辗转辉煌
1886年,身为晚清侍郎的洪均,在出访沙俄期间,无意中在沙俄图书馆里的典藏发现了一部记录中世纪欧洲的史书。
上面曾写着:公元四世纪下半叶,有一支从东方而来的匈奴骑兵,途经中将哥特人从森林中赶了出来,跑到东欧时,将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摧毁,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建立了强大的“匈人帝国”。
对于这支横扫欧洲的匈人骑兵,民国史学家丁谦更是根据有限的史册记载,描绘出了北匈奴从中国迁徙欧洲的路线图:从中原北部草原出发、途经康居、路过里海、进入匈牙利草原…
总结匈奴人从起源、发展、巅峰、分裂、融合,他们的民族史,反应了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冲突。
虽貌似分裂,实则终会走向一起,而唯有包容才能像催化剂般加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古语说的以和为贵,就是这个理。
而南匈奴人通过融合,到现在为止成为了哪些民族呢?
根据血脉关系的远近,可以是蒙古人、满族人…甚至你我之间汉族人也流有匈奴人的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