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已经很少用结拜这种社交方式来维系感情了。但是在最近,我常常会看到一些关于拜把子的句子,最开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很多耽改剧都火了,所以“拜把子”已经衍生出新的意思了,不得不承认大家真幽默。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赘婿》第一集,有一个比较幽默的场景。宁毅穿越到武朝以后并没获得原主的记忆,所以他谁都不认识。他错将一位试穿婚服的阿姨当作了自己的未婚妻,吓到跑路。
宁毅因为人生地不熟,所以钻到了桌子底下,后来被大舅哥拉出来的时候。他严肃地发表了自己对未婚妻苏檀儿能力的认可:“苏小姐,我承认,我确实很欣赏你,我欣赏你的才华,欣赏你的勇气,欣赏你的所作所为,你很优秀,但是,欣赏终归是欣赏,咱们这种亲密关系,不一定非得拜堂,拜把子也挺好,从今天起,你就是我大哥,我就是你小弟,大哥说干什么,小弟就干什么?你看行吗?”
因为这部电视剧,我把郭麒麟的相声,找出来看了一下,果然透着一股雅俗共赏的气息。
何为拜把子?
拜把子就是“结拜”的意思,在旧时社会的一种交际习俗。人类是群居动物,喜欢结伴而行,彼此相伴,互相依靠。结拜可以让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更加亲近,可以增加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亲情或者利益关系的纽带。
安答成吉思汗有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名叫扎木合,两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结为安达。
铁木真父亲去世以后,札木合帮助铁木真,大败蔑儿乞部。汉族结拜的誓言一般都是同生共死,一生结拜一次就可以。1170年铁木真和札木合再次结拜,就有结盟的意思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感情是奠定结盟的基础,但同时也要让双方受益。如果一方权益受损,会破坏到这个联盟,同时也会影响到双方感情。
虚竹、段誉、乔峰
在《天龙八部》中,虚竹、段誉、乔峰结义,三人荣辱与共,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武侠小说中一般提倡锄强扶弱,匡扶正义。抛开共同利益,如果双方信仰不同,也会分道扬镳。乔峰和段誉靠一碗酒结交,结拜这件事情,也是乔峰主动提出的。“段兄,你这人十分直爽,我生平从所未遇,你我一见如故,咱俩结为金兰兄弟如何?”
段誉听后马上答应:“小弟求之不得。”
乔峰识人的能力不错,虽然段誉看起来呆呆傻傻,但是能力出众。乔峰落魄的时候,昔日的盛名也不复存在,但是段誉不仅和他共同抗敌,还毫不避嫌地去大辽营去救他。
虚竹和段誉原本生活并没有交集。乔峰认为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所以虚竹、段誉、乔峰三人干脆一起结拜了。
乔峰成为萧峰以后和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结拜为兄弟。乔峰的双重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一代大侠因此陨落。
三尊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拜把子又称金兰之交。原本只是普通朋友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通过结拜来形成一种契约的关系。结拜也叫结谊,原本无血缘的人,通过结拜表达彼此之间的兄弟情义,形成一种感情上的羁绊。
《魔道祖师》中聂明玦、蓝曦臣、金光瑶,三人结拜为异性兄弟,并称三尊“赤锋尊、敛芳尊、泽芜君”。仙门百家,谁都得给他们三个人面子,可是“两尊离去,独留一君”,最后蓝曦臣也抑郁了。
桃源结义
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结拜,就是桃源三结义了。《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了共同的梦想,结为异性兄弟,一起打江山。
人活着,就是要全然地接受自己,不需要取悦别人而改变或者掩饰自己。当爱支配生活中的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成为生活的全部的时候,爱就不存在了。
生命因为爱而存在,如果生活中没有爱,抹掉爱,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亲情、友情、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荣格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意识、集体意识”。个人意识源于家庭,集体意识也可以称为文化潜意识。文化底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文化潜意识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也会体现在现代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结拜,不分同性或异性,都可以拜把子,但是拜把子的基础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共同的“信仰”或者利益联盟。
假如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但是女孩不喜欢这个男孩但是又不想失去这份友谊,于是这个女孩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拜把子成为兄弟,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假如这个女孩同样也喜欢这个男孩,但是因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不能光明正大地在一起,所以女孩说“那我们假装是兄弟吧。这样就不用担心世俗的眼光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儒家思想的“义”字也体现在生活中。比如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兄弟姐妹,大家以后可以相互照顾,共同成长,这是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习俗,是亲情和友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思想在人们心中播下的道德文明的基础。处理人际关系体现在“义”字身上。
《论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每个人都有爱与不爱的权利,但不能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抹杀人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