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口音才能被叫做“纯正”英语?
英国的、美国的?伦敦西区的还是纽约上东区的?
印度人还觉得他们的口音最纯正呢!
近日,美女翻译张京又一次成了网上热议的人物。可是,这回并非像以前那样,被奉为励志榜样、学霸女神,而是被一些所谓的见过大世面的“行家”嘲讽为中式口音太明显,发音不够“纯正”,甚至还捕风捉影的推测,她早前是凭颜值进的外交部,能力不行。
敢情人家长得好,就得是靠脸吃饭?长得磕碜的,就一定有真本事了?
张京毕业的外交学院,跟我就读的学院属于兄弟学校(我们学院是最早的外交学院,直到1955年,周恩来亲自指示成立了当今的外交学院,原来的外院改叫了国关),要说外交学院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这方面,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讲真,对于外交学院的学生而言,别说英语专业的,就算是新闻传播学或者经济法学这种非语言类学生,毕业时都能考过专八(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专八翻译的难度,我当年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体验过,真的比较费劲)。一般的大学生在忙四六级的时候,他们准备的是雅思、托福甚至是GRE。
而且,论专业水平,张京可是有实实在在能拿出得手的成绩的。比如,她考过的全国翻译等级考试CATTI,最高等级的一级口译每次说话时间也仅仅为60秒钟,每年通过的人数都已经是屈指可数了,而视频中,张京这段翻译的时长却整整有16分钟。
更何况,人家之所以操着这么个口音,就是要体现“中国特色”。
张京的英语类似于中国学生听力考试的语调,不卑不亢,不带着任何明显的腔调,语法、词汇严谨。
其实,这就是外交人员被特意训练出来的口音。
国际场合上,翻译人员必须时刻体现本国的立场。
你把英语说得跟对方母语的口音一样,弄不好,会引起误解。
试想一下,如果译员使用美式口音进行翻译,是不是会让听众们下意识觉得该国家的状态比较亲美,而用英式口音则是对英国有更多认同感,万一再来个印度式英语.....
所以,平淡的“中式英语”代表着我国外交人员的立场,属于我国外交人员的身份象征。
我上学的时候,隔壁班国际政治学的一位男生,特别喜好在各类讲座中向外国嘉宾提问。
台上坐着的洋人从英国来,他就一口牛津英语(类似前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那个腔调);换了美国人的话,东北部的,就来个波士顿腔,如果是美国南方人,用那种带儿化和吞音的英语(可以参考希拉里为了拉选票在密西西比州演讲时的口音);甚至,他还能把嗓子压低,惟妙惟肖的学黑人说话......
可是,当他去澳大利亚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却并没有为了“适应水土”去说“土澳”腔调,曾经用来“卖弄”的那些“伦敦腔”或者“波士顿腔”都不见了踪影,他讲的,就是跟张京一样的“中式英语”——因为,他在代表中国参赛。
那么,什么样的口音叫做“纯正的英语”呢?
可以非常认真地告诉大家,只有“纯正的xx式英语”,不存在所谓的“纯正英语”。
各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标准口音”,甚至在某国的某些地区,仅隔着几个街区,发音的腔调就会大相径庭。比如中上层活动的伦敦西区和穷人聚集的伦敦东区,口音,甚至词汇的差距,有时连互相交流都很困难。赫本的老电影《窈窕淑女》演的就是这么个现象。
还有英国的苏格兰口音,我第一次听苏格兰人讲话时,等对方说完第二句,才最终确定他说的是英语!
这家伙可是个拥有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的“文化人”,但这个调调不但不会让他自卑,反而时刻彰显出了苏格兰民族的自豪感。
毕竟,苏格兰语已经几乎失传,也只得退而求其次,用一口苏格兰式的英语,来表达民族性格吧。
虽然英国也有类似于咱们中国普通话的Received Pronunciation(RP英语),但并不做强制要求。所以,平日里,大家都还会按自己的习惯说。
甚至,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体现政治正确”,BBC新闻也有意让各个地区的主持人和记者用他们本地的口音进行播报。
尴尬的是,连拿着英国护照的人说起母语来都千奇百怪,口音各异,而咱们这些非母语者,反而死死的揪住了所谓”纯正英语“的执念。
英国主要口音分布
还有咖喱味浓郁的印式英语,很早之前,就被认作了国际标准英语的一种。而且,大多数印度人更不会因自己夸张怪异的口音而感到丝毫羞怯,反而是充满了自豪,一张口就滔滔不绝,能把英语为母语的洋人们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就看美国,同为亚裔的印度裔,跟主要侧重学术的华裔比,在政商界也是全面开花,除了他们那个“能说会道”民族性格,更是因为,印度人大多在表达上相对主动、自如,不太会拘泥于口音上的偏差,词能达意即可。
相比之下,中国人说英语总是羞涩地纠结于发音和语调的“字正腔圆”,往往会让意思的表达在流畅度和感染力上都逊色不少。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么个道理。敢于善于表达,滔滔不绝的印度裔,总能抓住更多机会,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当今的印度又被美国人叫做“CEO出口国”
类似的还有Singlish(新加坡英语),在中式英语的基础上,还混合了大量粤语、闽南话、马来语等元素——英文词汇 混合语法 以中文为主体的语气和语调的“大杂烩”。但通常也被认为是国际英语口音的一种,算是英语的“方言版”。
典型的Singlish对话
这么看来,连口音重到令听者怀疑人生的印度英语、“四不像”的Singlish都能被国际认可,代表中国人身份和立场的“中式英语”又会有什么不妥呢?
那些嘲讽张京“口音”有问题的人们,很可能就是因为,张京的英语跟这些人经常看的英剧、美剧中的人物发音不同,就断然认为她说的“不纯正”。
一个中国的外交人员,操着《唐顿庄园》中伯爵小姐那样的英式贵族英语,或者《纸牌屋》里的美国“波士顿口音”来发表中国自己的立场、看法和态度,观者难道不觉得“出戏”吗?
说到底,这些嘲讽者们所谓的“专业点评”,正好暴露了他们缺乏文化自信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