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尹红杰文字转换:”至真学堂“志愿者,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郝万山伤寒论讲解文字版第十三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郝万山伤寒论讲解文字版第十三讲(尹红杰解说伤寒论第四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解文字版第十三讲

主讲:尹红杰

文字转换:”至真学堂“志愿者

版权归”至真学堂“所有

第二节 桂枝汤(第12-13条)

今天讲桂枝汤,桂枝汤又称“伤寒第一方”、“千古第一方”,就是说它是第一个流传至今、现在大家还在用的方剂。当然,根据现代考古,它不是最古老的方子,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年间的《五十二病方》,那个显然要比它早几百年,但是那些方子、药物名称是什么都已经不知道了,而且现在也没有人再用了。而桂枝汤可是一直应用到现在的。我们来看经文。

【原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读】开头第一句“太阳中风”,首先它主治是太阳病的中风证候;“阳浮而阴弱”,这里的阴和阳历来是有争议的,有的说是尺寸,有的说是浮沉。我认为浮沉的说法比较合适。因为所谓“阳浮而阴弱”,是说轻轻搭上去的时候它是浮脉,然后稍微重一点按的时候,重按稍减而不空。下面一句就注解了阳浮和阴弱的关系。就是说,阳浮是因为发热、正邪相争与表,阴弱是因为有汗自出的症状造成了内在的营阴稍有不足。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后面主要描述了恶寒、恶风、发热。这些叠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啬啬”就不能以单独训解“啬”字,这个叠音字是表示人恶寒的样子。所谓“淅淅”,是一个风声,淅淅恶风是形容人听到风声也会觉得不舒服。 “翕翕发热”,都训解为发热很盛的样子,就是说是发热很严重。翕翕本来就有很盛的意思在内。和仲景大概同时期又是同一州的曹操——汉代分为十三州,仲景是南阳人,曹操是沛国谯人,南阳和沛国谯人都属于豫州刺史部,基本上是现在的一个省内的差别——他在注解《孙子》的时候,解释“翕翕”为“人失志貎”,就是人非常失意的样子。实际上除了说发热很盛之外,也形容发热的时候人非常萎靡不振的样子。

我们看桂枝汤方:

【原文】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解读】这里桂枝“去皮”,因为当时的桂枝是小的、新的、老的枝混在一起的,那些比较老的要去皮,把粗皮去掉,剩下里边的嫩皮;甘草“炙”,就是用蜜炒;大枣“擘”,就是掰开的意思。我们北方人吃枣,为了吃起来甜,一般都不掰开。但是煎药的时候,如果你不掰开,枣肉里的多糖是无法溶于水的。

我们看一下这条中,太阳病中风桂枝汤所主的几个证候:

首先有一个发热,再一个恶风、恶寒,实际上是一个意思,然后是鼻鸣、干呕,脉是阳浮阴弱,无非强调的是一个浮脉,还有就是自汗的问题。

自汗和盗汗要区别一下。盗汗,是你睡着的时候出汗,但是你一醒就没有了;所谓自汗,是不论你睡着或者醒的时候都出汗。一般我们临床见到的这种桂枝汤证的自汗,往往并不是全身出汗,而是某一个部位出汗,有时候上半身,有时候下半身,甚至有的左半身、有的右半身,出汗以后病人感觉很不舒服。这和喝了桂枝汤后再全身出汗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回忆一下第1条“太阳病提纲”,提了三个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三个是太阳病共有的症状。本条中没有提到“头项强痛”,但是这个症状应该是有的。再看回忆一下前面“中风”那一条,它提到了四个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本条还多了“鼻鸣、干呕”,脉描述为“阳浮而阴弱”,强调的是一个浮脉,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病机——正邪相争于表,由于自汗出导致的营阴稍显不足。

本条与第12条应该互相参看。我们说过,“缓脉”本身有浮脉的意思在里面,缓脉的特点是:浮、大、软、阴阳同等。那里的阴阳指的是尺和寸,12条的阴阳指的是浮和沉,或者叫浮和中,因为浮取是浮脉,中取稍减而不空。

我们看桂枝汤方后注,主要是讲煎服法和调护法。我们先看煎服法。

【原文】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解读】所谓“㕮咀”,原意就是用牙齿咬。可能最古老的时候,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身体。有了工具之后,㕮咀实际上是拿刀切碎。切成比较小的,有利于成分的溶解;所谓“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也就是基本上水要耗下去一多半,大概剩百分之四十,然后去掉渣,再分三次服用,这个量基本上是喝三次的量。

这里大概说下计量的折算。汉代的一升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20毫升,七升大概是1500毫升,三升就取650毫升。所以温服一升也就是220毫升。

这里要注意煎法的一个要点,就是要“微火”,不能火大。微火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能保持药汤是沸腾的状态,就刚刚好,不要让它过度沸腾,否则,水肯定是不够,而且容易胡锅,且药汤成分的溶解也不是很好。

下面一句,就讲到服法的要点。

【原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解读】就是说吃完药之后,马上喝一碗热稀粥,也就是平常用的一小碗差不多。一定是喝热的,喝凉的是没有用的。在临床中的用法实际上这个可以灵活一些,比如,喝一些热糖水,或者是不能喝糖的让他喝热水也是可以的。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喝热稀粥,稀一点的白米粥就可以了。

下面说到汗法很重要的一个要点。

【原文】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解读】所谓“温覆令一时许”,古代是十二时辰制,一时基本上是两个小时。就是说,喝完药后要盖好被子,不要见风。所谓“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就是说全身从头到脚都是要有汗,但是又不能有汗水流淌,到这个程度是最好的。

【原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二三剂。

【解读】这是讲服药后大致的转归。

所谓的“更服如前法”的“前法”,就是前面讲的温覆、啜粥、出汗程度刚好,而且服药的间隔也是如上所述。

文字很长,我们来梳理下,便于大家掌握。

首先一个情况就是“一服汗出病差”,就是一服吃完后,如果病好了,其他的就不必吃了,刚才咱们讲过这个剂量是分三次吃的,吃一次就好了,后面就可以不吃了。这里的“差”实际上是“瘥”,病愈的意思。

如果吃了以后不出汗,还要像上一次那样服,“更服依前法”;如果这个吃了以后还不汗,就要缩小时间间隔,就是“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半日,从上午到中午基本也就是四五个小时,也就是两个时辰左右;第三种情况就是病生的,病重的就是日夜都要服,时间间隔基本上是前面所讲的一时、即两个小时;一剂是服三次,“服一剂尽,病证犹在”的,就是煮第二剂;特别重的、汗不出的,就可以一天一日一夜之内服到两到三剂。实际上两剂就是服用6次,三剂就是服用9次。如果服用九次,基本上就是大概两个小时多一点就要服用一次。

【原文】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解读】桂枝汤的禁忌。这也是方后注的重要内容。这几个东西,归类一下,无非就是不好消化的和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就这两种。比如,生冷黏滑肉面,这些都是比较难消化的。尤其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食用这些东西呢,会更加的消化不好。所谓“五辛”,并不是只有五种,大概就是说所有气味比较强烈调味料吧。“酒酪”呢,应该是含有酒的、发酵过的食物。这个恶臭就相当于臭豆腐或者臭鲑鱼这一类,平时有不良气味,但是闻着臭吃着香的这种东西。

【原文】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解读】这一条又是桂枝汤所主治的。

首先是“太阳病”三个字,没有说是太阳病的伤寒还是中风,只要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具备这四个要点就可以用桂枝汤。这一条的意义,就是扩展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是不限于中风证的。

这一条也提示了本病的来路可能有两种:一个就是疾病本身发展出现了这些症状;第二个是有可能本来是太阳病其他的证候,但是经过治疗之后,或者是误治,或者不是误治,经过治疗之后出现了这些证候。不管是怎么来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方法就是桂枝汤。

注意这一条,没有说到脉象,但是脉象实际上还是很要紧的。根据上一条和其他的条文,脉象应该是浮或是缓。注意这个缓,是用《伤寒论》定义的,“浮大而软,阴脉和阳脉同等”的这个缓,而不是现代教科书上的那种,比迟脉快一些、比平脉稍微慢一些的那个缓脉。这里再叮嘱一下。

【思考题】

通过第12条和13条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一下桂枝汤目所治的病、脉、证。自己看一看桂枝汤方中药物剂量及其比例,以及一些个常用的药物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