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老了,面对曾经照亮我心灵的中国文字,能否依旧保持思想原初的芬芳,能否依旧承袭精神不懈的历险,能否依旧言说真理在场的敞明?一本本书,那么美丽啊,我怎么忍心让它枯萎,是的,即使在低低的尘世里,也要让它开出灼人的花朵,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性三大禁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性三大禁区(爱与自由)

人性三大禁区

当我老了,面对曾经照亮我心灵的中国文字,能否依旧保持思想原初的芬芳,能否依旧承袭精神不懈的历险,能否依旧言说真理在场的敞明?一本本书,那么美丽啊,我怎么忍心让它枯萎,是的,即使在低低的尘世里,也要让它开出灼人的花朵。

书籍带动生命意识

每个爱好文学的青年心中都有一本燃烧的书,不,是一群。它们挨挨挤挤,从二楼图书馆的书架里探出脑袋,争着对你说:“我呀,是我呀!”当我第二次经过的时候,它们依旧如此。在这里,我读到了18岁的莱蒙托夫“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体会着洋溢青春的孤独和骄傲;20岁的叶赛宁“白桦图案般的祖国”和“茅草屋顶来自天国的光辉”,感受着因为年轻而无拘泥的大视野。一个黄昏,在图书馆门口的草坪上,我开始阅读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渴望生活》。读着读着,身子慢慢坐直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一个人凭借什么才能做到像梵高一样倾身而出、一以贯之地爱好艺术,像他所画的14朵向日葵一样散发无穷尽的热量?第一次,我从阅读的感动上升到阅读的震撼,浑身的血液不由自主地奔腾、呼啸,生命意识让一本书带动起来了。

读海子诗歌的时候,我已临近大学毕业。当我读到“广天一夜/红如血”,当我读到“给每一位亲人每一条河流写一封信”,当我读到“打一支火把去山冈上看被雨淋湿的又弱又小的麦子”,耳边总好像有一把优美的小提琴在伴奏。在紧张的分配等待中,我背完他的100多首短诗,开始一次次迎着晚风在五楼的宿舍窗口,面对运动场大声背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从安徽贫穷的小山村走出、却歌唱“活在珍贵的人间”的浪漫主义诗人,沉浸于巨大的想象之中,激发我对幸福的渴望和对悲伤的抗拒的感情。直到毕业四五年之后,我还一直模仿海子的风格写诗歌。后来,在萨特的《写作生涯》里,我读到“像他写作的东西一样活着”的句子,马上想到海子。

一个下雪的夜晚,我通宵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故事进入我的生命,我一遍遍对自己说:“渺小的人,在时代中踏实、坚毅地活着吧。”在布满槐树和白杨树的乡村中学,我完成了文学青年向语文教师的转变。阅读改变人生,原来说的不是阅读使生活充实而美丽,而是指阅读催生思考从而为人生指明方向。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在更早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啊!在没有恋爱的时候,我和书恋爱,当然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陈旧的中学图书馆里,我找到了许多从没有人借阅过的书,有幸成为借书卡上第一个签名的人。那些寂寞的书一定惊奇地看着我一次次造访它们。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清风不识字,帮我乱翻书。是啊,乱读书也是一种境界,无知无畏;也是一种生活品质,怡然自得。

将文学引入语文

这个时候,我虽然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坚持在报刊发表诗歌和散文,但在教学中将语文与文学分开,不能将文学引入语文,甚至有否定文学的想法,对语文教学的效率也产生了怀疑,渴望突破。回忆起大学里我的老师王松泉教授的语文教育经验,他提到一定要多读语文类杂志,于是就将阅读重点放到了专业上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这两册书我不止读了五遍,每读一遍就有新的启发,领略到他们这一代前辈的教育思想:从基础层面改良人生,使人能时时觉悟,处处“受用”——他们是从“人生启蒙”“塑造生命”的高度来理解教育。体会到这一点,我顿时领悟到教材编排、教案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如何轻重处理的方法。于是开始尝试灵活处理教材、创新使用教材,归纳了繁文简讲、中间开花、论据先行等方法,同时选刻报刊中一些生活化的文章油印给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弥补教材的不足,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样做既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不错,我所带的乡村学生高考成绩甚至有几次超过市重点中学。

1999年,《羊城晚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文章,各大报刊对语文的又一轮大讨论开始了。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促进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悲哀的。在教学中,我慢慢感到要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进行突破。第二年,王松泉教授来我市讲学,我了解到他关于阅读的研究成果《阅读教育学》《阅读教材论》出版,就邮购通读;同时阅读的还有王松泉的同门师兄曾祥芹教授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通过研读我认识到,阅读课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日常功课,学生语文成绩上不去,根在阅读没有跟上去;语文必须重视文本分析。蒋成瑀先生的《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也成为我的案头书。由点带面,又由面入深,从中获得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益匪浅。

我越来越感到必须上对学生有用的课。我渴望在愉快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开放的心智,抛开教参进行自我品味和读解。教参也不过是人编写的,只是编写教参的人在学养和体验上有优势,但如果教参陈旧,我为什么还要死守着不放呢?想到这,豁然开朗。我开始全面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独立进行文本分析,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就像弗莱尼在《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中所说的:“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有的文章参照一定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我采用两种办法,一是明白交代我的怀疑,可能文本也有一定漏洞;一是让学生讨论,自圆其说。因为从读解的角度,有“作者不以为然,读者未必不以为然”的情况。对课文而言,教师的个人理解,我以为胜于一切教参;哪怕可能误解了本义。我追求轻松教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引导他们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将那些细枝末节还给他们自己解决。有时候理解一篇文章的含义,不能靠理解课文本身词句,比如姚鼐的《登泰山记》,我将重点放在他写作本文的心态上,抓住“一个人为什么在除夕夜登泰山”,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体会写作无非是作家心情的抒发。有时候教师不“讲”,略微引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效果也不错。同时我开始写作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比如结合学生接受情况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和课时的必要调整,获得绍兴市一等奖;比如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撰写了《诗意的哺育》,获得浙江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比如对语文阅读课有效性的思考,文章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追求和谐的教学节奏

思考对人是有益的,但徒劳的思考对人无益。我喜欢凭借个人喜好对文本进行挥洒,有时课堂就显得散漫无序,有学生反映说有时会跟不上我的思路。怎么解决?美国的斯莱文和苏联的阿莫纳什维利提出过合作教学法,于是我查找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样一来,教学节奏有慢有快,像交响乐一样迷人。我像指挥家一样穿梭在和谐的音符中。

对于写作,我总是爱恨交加。我喜爱文学,但对学生每况愈下的写作水平总是束手无策。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我认为写作的困境最终是对表达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困境,但自由写作与命题写作不一样。我每年都购买高考满分作文选,试图从中找到一些方法,为了应付一些约稿,也胡乱编写过不切实际的“应试高招”,但心里明白不过是画蛇添足而已。有时候,我望着书房里几千册书轻轻叹息。

我尝试过引导学生“如何写”而不是“写什么”,尝试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多写,也尝试过以素材积累为基点短期突破……但总是觉得缺少理论支撑。如何理解学生作文?后来,我读到高考语文命题负责人张伟明先生在《高考作文要求解读》中的一段话,他指出“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这句话简洁而正确地帮助我理解了写作尤其是高考作文写作的两个重点:一是文字;二是思维。这两者的联系点就是表达,这个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既合乎写作的普遍性,也合乎高考的特殊性。而这两点,都不是纯粹“写”出来的,与阅读时的好习惯有很大关系。于是,我在文本分析时穿插了结构、材料、语言的运用。

渴望抵达语文的“自由王国”

曾经,网络是新事物。我开始在论坛转悠,阅读的范围从人教网到教育在线,与同道交流,发表意见,得到韩军、蔡明等在作文方面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肯定,还在《演讲与口才》《作文新天地》等上推出我校学生的专集。有100多名学生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

彼时,新课程开始在浙江全面铺开,在杭州一家书店里我发现了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面对这本近40万字的理论著作,我有些踌躇,但第一页中“前提之前,更有前提”这句话增加了我探究的信心。读完这本讨论“前提之前提”的书后,我认识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跳出琐碎的孤立内容分析,开始结合文本做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提升。我感到,资源整合是一项重要事情。诗人里尔克在学习罗丹雕塑技术后,认识到:“所谓工作,就是从发生的一切东西中,集中属于自己的东西。”但许多人采取的态度往往不是“集中”而是“浪费”。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整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把重心放到学生情智意的整体锻造和开发上,就会“一篙松劲退千寻”。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工作中心,对学生的思想导向则是教师基本良知的体现。历来论述历史学家,有“史才”和“史识”之分;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才”,还要培养他们的“识”。而教师的所有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展开,如果离开课堂教学,我无法想象这位教师的“才识”。在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理论的碰撞,各种学说的汇集,无才无以借鉴,无识无以甄别。而这一切,只有靠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整合,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会“豁然开朗”“一览众山小”,我相信这样的境界是每一位教师都想抵达的。所谓“我口言我心”“无法胜有法”,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境界。我梦想有一天,能够抵达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

两个世界的交融

作为访问学者,我受教于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伟两个月。他对我说:“要把你的写作重心从文学写作转到教学论文写作上。”是呀,我有一定的写作经验,应该将文学与教学世界打通。我先从“作文教学”方面的论文入手,慢慢延伸到阅读教学,最后归结到课堂教学。几年来,我写作和发表了20多篇教学论文。两个世界,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教学,我在这样的路上,走得无悔,走得认真。

每一场雪都会催生百花遍地,每一次阅读都会有觅得的愉悦。语文教师是一份职业,但也可以转化为如伊莎贝拉·邓肯一样的《我的爱,我的自由》。当我老了,面对曾经照亮我心灵的中国文字,请容许我说:我爱语文,在此我体会过自由。

边建松,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教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浙江作协会员、绍兴作协理事、绍兴学科带头人、绍兴首届名师。出版《高考新思辨作文》《海子传:幻象与真理》《第一种声音》《句乘往事》《我握住的这段时空》等书,入选《百年浙江寓言精选》《浙江诗典》等选本。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

叶圣陶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我们如何思维》

[美]约翰·杜威 著

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审辩式思维》

谢小庆 著

学林出版社2014年版

《读解学引论》

蒋成瑀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马正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我的阅读和写作》

梁衡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汪曾祺文集·文论卷》

汪曾祺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语文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何为道德》

[德]诺博托·霍尔斯特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

祁寿华 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8月22日第8版

,